晨读《写作是门手艺》第四篇11到13章。
告诉我你读的是什么书,我就会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契诃夫
这一篇主要讲如何阅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
第11章:读什么
阅读为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好的作者首先是好的读者。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问题:一辈子可以看多少书?庞杂的信息量就如萨哈拉沙漠之沙一样无法尽数。一个勤奋的读者以每天2小时的阅读,一辈子也就是能看完小型图书馆1/10的藏书量。真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这一部分作者的话言简意赅,主要目的就是告诉读者我们一生的时间有限,可用来读书的时间也有限,即使是爱读书的人,在面对浩瀚的书海和各种鱼目混杂的信息时,不要焦虑,更要学会分辨好书与伪书,有选择性的阅读,避免进入低劣信息的摄取,浪费时间与生命。
我不禁想到,其实读书有的时候真的像一个人去旅行。铺开地图,如果不加以思考甄别,随便选了一个地方,贸然前去,也许会有惊喜与意外,但是也许会是一次充满着坎坷与失望的旅行。
在读书时,我一直很随缘,看到别人推荐的书感兴趣就会买下来,或是搜书单时就会一股脑地买回来,以至于很多书并不适合当下的自己,或是书堆在一起,自己渐渐忘了当初买书时的激动,堆在那里,也许是一块珍宝,也只能一个人享受孤独与寂寞。
首先要问自己你想读什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你希望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是你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这一篇章,作者阐述了关于推荐书单。就如书中所说,书单就像药方,得对症才行。我不禁想起经常有学生问我要书单,如果我了解这个孩子的秉性和阅读习惯,知道她在语文学习的薄弱还好,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书籍。但是如果这个孩子我连他有没有阅读习惯,喜好是什么都一所无知,推荐的书单多半,并不能对症下药。并不是所有的书,可以适用所有的孩子。在给笑笑选书时,我也是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遇到她喜欢,我也喜欢的书,真的就是捡到宝的感觉。我现在对别人列的书单的态度是:广泛收集,谨慎参考。
如何选书?作者给出的意见很中肯,就好像去商场挑衣服一样。看作者、看出版社、看反馈指标、看作者的专业背景。我现在选书很多是看到一本书觉得不错,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哪个作者,或是提到了哪本书,我会记下来,然后再去买,这样的出错率会低了很多。选书求人不如求己,需要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
看书还是看论文?这个论题是作者主要针对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时提出的问题。我迁移到了自己平时的阅读,是阅读整本书,还是阅读订阅号或公众号里推荐的文章,我觉得这就像快餐和小火慢炖的营养餐一样,各取所需。但是我觉得如果想深入了解,还是要读整本书,而不是去读别人的读书笔记或分享。这样书卷气就淡了很多。
第12章 怎样读?
作者分别从:分类阅读、对比阅读、溯源与情境化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如果不是做学术,做好分类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就好。
我的经验是如果读一些消遣类的,无压力的书那就放在晚上睡前,这样惬意的读,自然的入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果是一些专业的,需要动脑思考的,千万别放在自己精力不济的时候读,会让你与这本书越走越远。
再有就是读书笔记,我很喜欢在书上标标画画,以往读完书,就随便写了一段文字说说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很笼统,很多内容和精华随着读书也就渐渐还回书里去了。2024年,我想把自己读过一些有收获的书,认真的写笔记,写思考,只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更深入地联系生活与学习,相信这样的感悟与收获会更深吧。
第13章 出口即入口:读无字之书
作者道:写作与生命的体验密切相关。阅读有字之书,如同参阅别人的生命体验。多则多矣,然而纸上所得终究是平面的。只做书虫,会丧失鲜活的切身体验,能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的,还是活生生的无字之书。
高度简化的生活轨迹会使一个人缺乏常识感,缺乏对现实复杂性的具体认识,以至于见风就是雨,相信简单偏激的说法。
这段话我不仅深深反思:其实教师是一个相对闭塞的行业,如果再封闭自己,就有点如象牙塔足够舒缓与惬意,这样的生活会让人慢慢脱离实际。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同样需要花费时间去阅读。
书中说:何为阅历?就是阅读和经历。何为见识,见过才能识别。那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滚烫的生活中,喜怒哀乐皆是生活滋味,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把自己当成一台人体录像机一样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记下来。日积月累,这就是你的财富。无论有没有写出什么,至少是一个清透、内心丰盈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