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13之无愧于兄弟
曾国藩写下大量的家训,用于教子育侄,其中更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给几个弟弟的,非常重视弟弟们的教育。
他认为,“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曾国藩兄妹九人,五子四女,曾国藩是男孩中的老大,老二曾国华潢,老三曾国华,老四曾国荃,老五曾国葆。
作为湘军创始人,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弟弟们的教育和重用又经过了怎么样的转变呢?
《曾国藩家训》13之无愧于兄弟
一、兄弟不睦
曾国藩和家里兄弟年龄相差很大,最小的弟弟小他十七岁,他在家里一直以长兄的影响教育影响弟弟,但几个弟弟一直和他关系一般,不是很亲近。
曾国藩在做翰林时,携父亲和九弟去北京,后来父亲回家,留下九弟曾国荃,想要亲手带,不久之后,曾国荃却也要回乡,无论曾国藩如何劝说,都是无果,曾国荃坚持要回家。
曾国藩无奈,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弟未尝片语违忤,男亦从未加以词色,兄弟极为湛乐,兹忽欲归,男寝食难安,辗转思维,不解何故,男万难辞咎。望父母俯赐惩责。”
没有发生什么事,但弟弟就是坚持要辞京归家,可见,起码曾国荃是和他待在一起很是不舒服,才会如此坚决。
《曾国藩家训》13之无愧于兄弟
后来,曾国荃到家后,收到曾国藩寄来的一千两银子和一封指导钱款分配的书信。几个弟弟立刻炸开了锅,老三老四分别写信给大哥,指责他作秀,炒作,为了自己的名声,完全不考虑家里的实际情况,把曾国藩好好的给损了一顿。
曾国藩大弟弟许多,一直认为教育弟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父亲在,他也要担当要教育他们的责任,所以,未免有时过于严苛,难为弟弟们所接受。
他说: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曾国藩对弟弟的教育以严苛著称,不溺爱,不放纵,不姑息,严格要求,认真教育,态度过于严厉,自然会引起弟弟的逆反心理,反抗他的教导和管束。
《曾国藩家训》13之无愧于兄弟
二、弃弟不用
他非常重视弟弟们的教育,修养他们的品德,训练他们的能力,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曾国藩早期对他们弃之不用呢?
曾国藩出山组建湘军时,弟弟们踊跃热情,想要和哥哥一起建功立业,但他坚决反对,一个都不带,后来在父亲的劝说下,才勉强带上最小的曾国葆,也不重用。
曾国藩在湘潭战役中大败,将溃逃的士兵全部赶回家,他弟弟也不例外,作为军官也被勒令回家。
后来,曾国藩东山再起,启用了大量的湖南籍将士,就是几个弟弟不用,你既然可以用同乡,为什么不能用兄弟呢?
曾国藩就是坚持不用,他认为用人须避亲,用同乡是说明我们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用兄弟就会被人说是追求个人和家族利益。
三、重用弟弟
经过了弃用弟弟,在曾国华率军救曾国藩于危难中之后,他对弟弟们的态度又有一个极大的转变。
后来被军中称为九帅的曾国荃,掌握湘军中最精锐的两万精英,孤军奋进,打到雨花台下,想要攻破南京城,曾国藩在外围帮助曾国荃阻挡了所有前来援助的力量,让弟弟独自啃这块硬骨头,却也是香饽饽,连李鸿章前来救援都不要。终于,历时三年后,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建立了这一赫赫战功,兄弟两双双封爵,可谓功成名就。
曾国荃在湘军中能够如鱼得水,闯出偌大名头,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朝廷有名的重臣,与曾国藩在背后的保驾护航自是关系莫大。
后来,老五曾国葆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身居要职,官至大员,成为了曾氏家族乃至清王朝的重臣要员。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用弃弟不用,到不顾阻碍的重用弟弟,为弟弟保驾护航,遮风挡雨,让他们走的顺顺当当,稳稳妥妥的。
他说: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是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狂澜。”
可见,他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想要振兴家族,唯有靠众兄弟之力,团结兄弟,有爱家族,家才是人生事业的大后方,因而才会一转态度的重用兄弟,让他们身居要职,建功立业。
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
好一个无愧无兄弟,因为无愧,自然心安。
心安,才是一切功业顺遂之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