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非流动负债(下篇)
接着上回的文章谈非流动资产的话题。上篇文章就谈论了2种非流动负债,分别是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今天来聊一下剩下几种非流动负债。
3.租赁负债
租赁负债主要是企业从第三方租了一些资产,以此来维持或者扩展企业的经营活动。
比如企业为了降低土地成本,从其他公司租一个办公楼以此开展业务。
被企业租借的办公楼就可以计入租赁负债中。
不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极大差异,至于其资产负债表中有多少租赁负债则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有些企业可能根本没有一丁点的租赁负债,而有些企业则可能存在大量的租赁负债以及多种形式的租赁负债。
可以产生租赁负债的资产类型很多,比如航运公司租借的船舶等运输工具,贸易型企业租借的仓储设备和厂房等建筑物,商业型企业租借的办公楼或办公室等等。
对于租赁负债,从企业的角度看,其资产实质是企业并未获得该类资产的所有权,但是企业获得了相应的使用权。
企业主要关注的是该类资产的有效期以及与企业规模的匹配程度。
有效期
对于该类资产,本质上企业是为了以更低廉的成本而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有些资产只要拥有使用权即可开展业务,比如租借办公室,因此,租借的性价比会比较高,此时,该类资产的所有权能否继续在自家的账上对于业务是有影响的,比如该类资产的租金费用比较低,如果租借到期后不及时续约,那么,业务能否继续开展,或者能否以低廉的价格租借呢?
匹配程度
一项租借活动要租借的资产规模越大,企业每年或者每月需要支付的租金也就越多,成本也就越高了,但是,另一方面看,企业如果业务规模很大时,则需要较大规模的办公楼、船舶等工具,自然企业的租赁负债的规模也就越大,因此,选择何种规模的资产租借则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而定。
4.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主要是还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负债。
对于很多比较复杂的负债,企业可能都会直接计入该项目里面,比如股东借款以及某些项目需要以后多次支付款项的项目。
对于该项目因为类型比较杂,这里仅仅做简单介绍。
对于我们来说,主要留意这类负债的规模和类型即可,尤其是留意其规模大小。
5.长期应付职工薪酬
长期应付职工薪酬本质上是企业为员工支付的各种工资、保险以及离职后的福利等等内容。
从其本质角度看,长期应付职工薪酬与流动负债中的应付职工薪酬是一样的,毕竟都是给员工支付的各种费用,对于企业而言,支出要么算是成本,要么算是费用,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看,这两项统统属于费用,成本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各项原料费用等内容。
但是,长期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职工薪酬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其差异主要在于周期,后者往往涉及的是未来一年内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而前者往往涉及的是一年后的内容。
长期应付职工薪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比如潜在退休或者辞退员工的一些薪酬福利。
由于本人对人事薪酬制度这块非常陌生,对这块内容也不熟悉,因此,对于这一块仅仅作简单介绍。
不过,对于大陆地区的企业而言,我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一项是值得企业管理者与大股东重视的,因为随着中国的福利制度的完善与提升,这块的负债是有很大可能会逐步变大的。
一般的,对于企业而言,国外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与福利制度要明显优于中国大陆地区,因此,对于在大陆经营的企业而言,现阶段的长期应付职工薪酬在负债中的占比应当是低于国外企业的。
但是,由于中国现阶段发展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了,那么,在我看来,有很大的可能性政府的法规会提高对企业员工的福利制度的升级,对于企业而言,带来的后果是可能未来企业需要为这项负债预留更大的空间。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很多中国的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处于灰色地带的,比如企业并不给员工缴纳任何保险,这种情况在未来大概率是会被消灭的。同样的,我相信类比去看的话,大概率未来企业的长期应付职工薪酬在负债中的占比应该是要提升的,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更大比例的负债。
这是一种趋势,不过至于负债比例会增加多少,以及何时增加,在我看来同样是未定之数,谁也说不清,我无法预测。
6.预计负债
预计负债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企业预计自己未来要支付的一些费用。
为什么企业的报表中会出现预计负债这个栏目?
这是因为企业从自身经营状况考虑,认为将来可能要面临一些经营的风险,风险的成本就是支付费用啦。
因此,本质上,预计负债就是一个蓄水池,企业考虑了可能要支付的费用,然后提前告诉自己可能要付多少钱。
容易出现预计负债的情况比较多,比如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以及固定资产和矿区权益弃置义务等产生的预计负债等(参考百度百科)。
这里仅仅举未决诉讼来说明一下。
假设现在企业A与另外一家公司B要打官司了,或者已经在打官司了,法院还没有宣判该官司的终审结果,那么,对于企业A来说,该官司它可能有3种以上的结果,比如胜诉并获得公司B的大量赔偿,没有获得赔偿同时也不用赔偿公司B,以及要向B公司进行大量赔偿。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大概率要输官司,那么,企业在预计的时候就要把潜在的损失列出来,这里就列入了预计负债。
对于预计负债,其特征是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确定,但是,发生的机率是比较大的,损失一旦发生大概率要支付多少钱。因此,预计负债对企业的影响是相对明确的。
7.递延收益
说起来,递延收益被列在负债里面是有些反逻辑的,毕竟一项收益按理说不应该计入负债的。
为什么这里会被计入负债呢?
大多数的递延收益都是来自于政府的补贴。
地方政府出于各种目的,会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比如拆迁补偿款、科研项目等等。
有些企业的报表中的政府补贴金额很大,且类型很多。
这些补贴基本上是每年按期到账的,资金到一定时候了就会流入企业的银行账户里面,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资金流入如果不能在资金流入时变成收益的话,那么,这种资金流入就变成了企业欠政府的钱了。
这一点与企业收到下游的预付款是一样的,按理说,企业收到客户的钱应该是收入,是资产的,但是,刚刚收到的钱的所有权还不属于企业,那么,它就是负债。
而政府补贴如果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那么,收到的钱的所有权就不归企业,按照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来看,它就应该属于负债,而一旦可以确认为收入,那么,这项政府补贴就要从递延收益中拿掉,转入相应的资产中。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看起来递延收益是企业的一种负债,但是,这种负债对企业来说是有好处的。
只要这种补贴不用吐出去,那都是好事情,并不用在意这项负债的规模。
8.其他非流动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是一类非常杂的负债。
一般的,对于非流动负债,如果其类型比较复杂,很难给它区分开来,那么,企业为了方便起见,都会直接放进这个篮子里面。
比如有些企业会将汇率掉期这种负债放进来,至于为啥企业这么干,只能去问该企业了。
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负债,我们要留意的是这个栏目是不是特别大。
如果这一项规模非常大,里面可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如果规模小,就不用太在意。
9.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从字面上就是可能有的负债。
或有负债与预计负债有很大的相似性,要想区分清楚,难度是比较大的,不过二者之间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的。
这里仅仅列举一个我认为比较好区分的差异。
那就是预计负债是发生的概率比较高,比如很可能或可能发生,而且其金额容易确定,而或有负债则是发生的概率可能比较低,甚至几乎不太可能发生,而且,其金额难以确定。
另外,预计负债属于表内资产或负债,也就是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明确列出来的,或有负债是表外资产或负债,也就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出来的,一般的,或有负债是为放在企业的财务报表的附注中说明的。
容易出现或有负债的地方,往往是一些未决诉讼或者潜在亏损的地方。
由于该诉讼刚开始发生,企业无法预估到底要面临多大的损失或者资金支出,因此,企业无法预估潜在的债务规模,也就直接列入了或有负债。
这里举一个股权纠纷的例子。
假设A公司与B公司共同持有公司C的股权,A公司持有C公司的75%股权,而B公司持有剩下25%的股权,A公司控制着C公司,在A公司在对C公司的管理经营中,B公司认为A公司在损害自己的利益。
因此,B公司希望A公司以合理的价格买下自己持有的C公司25%的股权。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A公司认为C公司全部股权只值1亿人民币,25%的股权就是2500万,但B公司认为C公司全部股权值30亿,25%的股权就是7.5亿。
此时,A公司与B公司达不成协议,B公司就去起诉A公司,B公司要求A公司用7.5亿买下25%的股权。
但是,对于公司A来说,到底它最终要花多少钱买下C公司的25%股权是不确定的,是2500万,还是7.5亿,还是说介于二者之间呢?
只有等法院最终判决出来了,A公司才知道自己要花多少钱。
这种情况就属于或有负债。
对于或有负债,我们应当要格外留意。
由于企业在预估或有负债规模时,不清楚到底要付多少钱,因此,或有负债的规模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可大可小,需要我们审慎对待。
以上内容就是企业将要面对的各种非流动负债。
后续文章我将谈论下一个话题——所有者权益问题,请继续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