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绝不能踩的五个“坑”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人,其决策与行为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师生成长和学校声誉。有些“坑”一旦踏入,不仅会阻碍学校的发展,更可能损害教育初心。以下五个雷区值得每一位校长警惕。
1.偏离育人本质,沦为政绩工具人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完整的人,但部分校长将精力过度投入显性政绩,为追求升学率压缩音体美课程,为应付检查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会导致教育生态失衡。学生沦为分数的机器,教师疲于应付考核,学校失去育人温度。真正的教育政绩,应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职业幸福和与家社的相互信任上,而非冰冷的排名与数据。
2.独断专行,忽视民主决策
校长拥有管理权,但绝非“一言堂”的通行证。有些校长习惯将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在教学改革等问题上无视教代会意见。这种行为会严重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滋生权利滥用的风险。优秀的校长应是倾听者与协调者,通过校务公开、民主协商凝聚共识,让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推敲,获得师生的真心维护。
3.轻视教师成长,只用不养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而一些校长只强调教学成绩,却不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只要求无私奉献,却忽视其合理诉求。这种行为会导致教师队伍活力衰退,优秀人才流失。校长应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完善激励机制,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获得成就感,形成学校成就教师,教师成就学生的良性循环。
4.漠视师生权益,缺乏人文关怀
学校的温度,体现在对师生的尊重与关怀中。若校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视而不见,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漠不关心,对校园欺凌、后勤保障等问题拖延推诿,会让师生失去归属感。校长需怀揣教育初心,把师生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从改善办公条件、优化心理咨询服务等细节入手,让校园成为充满温暖的成长共同体。
5.守旧僵化,拒绝改革创新
教育处于不断变革中,守传统、怕改变的校长,终将被时代淘汰。有些校长排斥跨学科课程探索,认为新的教育理念不切实际,这种保守心态会让学校陷入发展停滞。优秀的校长应具备前瞻视野,扎根教育规律,敢于突破路径依赖,在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让学校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校长的工作,是在平衡中前行。既要对上级负责,更要对师生负责;既要追求发展速度,更要坚守教育品质。避开这五个“坑”,本质上是守住教育的底线与初心: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支撑,让学校成为培育未来的沃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