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销售,其实就是一个恋爱的过程,让用户了解你,爱上你。我不是要买汽车,而是要买速度、地位;我不是要买化妆品,而是要买“美”、自信。做销售,也可称作是观心。观察是外在的,洞察却是内丰的。
消费者的内心就好像冰山一样,你能轻易观察到的就是露出冰面的冰山一角;而消费者的真实动机深藏在冰面下,需要深入洞察才能撼动整座冰山。
每位顾客身后都有看不见的250个人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80%的人都会说‘不会相信陌生人’,剩下的20%的人有点犹豫。当你在推销时,顾客打开门发现是陌生人,很多都会防备地问一句‘你找谁’,然后就直接说不需要,关上门。如此情形自然不可能成功,而如果是熟悉的人,顾客就会很热情地迎进屋内,这样就有了推销的机会,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显而易见,相比于陌生人,顾客更愿意听取自己亲人、朋友的意见,他们是影响顾客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推销者永远不要忘记关心重视客户身边的人,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你的潜在顾客,后期也会为你带来更多的顾客。
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背后都站着许许多多的亲友、同事等,所以这就要求销售者要认真地对待遇到的每一位顾客,可能他就是你销售成功的引导者,当然也可能是你销售失败的促成者。
曾经有一位资深房地产销售者这样讲:他刚开始做销售时,一次去拜访客户,他准备了很多资料,也将房子的各种资料介绍得很清楚,可是顾客就是不同意买。他不明白什么原因,第二天再次去拜访,还是没有成交。当他从顾客的卫生间里出来时,无意听到顾客的母亲说:“我不同意买,他每次过来都好像没看到我一样,没一点儿礼貌,我们现在的房子不是住得好好的吗?再说,好房子多的是,干吗一定买这个?”听了这些,他瞬间明白了。
这位销售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忽视了顾客最重要的亲人,而她正好是顾客背后的决策者。由此可以看出销售者应该做到重视每一个人,把自己的积极态度传达给顾客,增加销售成功的几率。反之,只会让自己限于被动,甚至完全失去机会。

张明是一位手机销售者。一天,商场刚开门,大家还都在打扫卫生,店里进来了一位50多岁,穿着朴素的阿姨,大家看看阿姨,认为她只是逛逛,不会买或者只会买便宜的机器,就没有人去接待她。一会儿,这位阿姨就逛到了张明这边,张明想着,闲着也是闲着,她买了当然最好,自己也有业绩;不买,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就当是练练自己的销售技巧。
抱着这样的态度,他认真地给这位阿姨介绍了几款手机,讲得非常仔细,有些功能阿姨不会,他就耐心地一一教给她。但是阿姨最后没有买手机,说下次再过来,张明也就微笑着送走了这位阿姨。同事们都说,看着都不像是会买的,浪费时间!张明一笑置之。
第二天,这位阿姨带着自己的朋友又来了。张明热情地接待了阿姨和她的朋友,介绍了几款手机,因为昨天的聊天,阿姨对张明的印象非常好,一直帮着张明给她的朋友介绍,最后这位阿姨和她的朋友一人买了一台手机。本来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又过了几天,阿姨的朋友又带着自己的姐姐来了,姐姐说看妹妹这手机很不错,自己也买一个。就这样张明的一个不经意,就卖出了3台手机。
张明能销售成功,就是因为他认真地对待了自己的顾客,没有因为顾客穿着朴素就轻视顾客,在顾客的心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个顾客再传给自己的朋友、亲人,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张明一次的销售就带动了后面更多的销售。
营销学教授戴维贝尔研究发现:人们在尝试一件新事物时,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对陌生事物不了解,本能地会根据熟悉人的推荐来决定。这就是‘熟人效应’,所以销售者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第一人’,利用‘熟人效应’无形中会产生很多的能量,促使销售的成功。
如果对待客户爱答不理,顾客就会对你的印象不好,这样无形中你失去的不止是一个顾客。就像张明,如果刚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没有接待这位顾客,那么他也就不会销售成功,更不会有后面的连带效应。
在销售过程中,推销者要重视每一位遇到的人,养成随时开拓潜在客户的习惯,它包括客户和客户身边的所有人。即使是很资深的销售者,也无法在一开始就判断出谁会是购买你产品的人,而谁又是真正的决策者。
——摘自冯耀龙《完美成交的销售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