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上,前面一辆车缓慢行驶在路中央,我们跟在它后面,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女儿不耐烦了,伸出手按响喇叭,那车才让道。
她继续吐槽:“这个人怎么这样!”
“也许他正在犹豫去哪个方向,也许在和车上的乘客说话没注意到。”我推测道。
她不解,“想不明白您为什么从来不按喇叭。”
“因为喇叭是噪音。”我说,“你忘了?我们去云南旅游,坐了一辆小中巴,司机从不按喇叭,去北京那次也是。”
“他们有规定吗?”
“也许吧!不过你想想,如果大家都急不可耐,岂不是噪音连连,很糟糕嘛!再说我们也没什么急事,不就是跟在它后面嘛,司机过一会准会发现的。”
“我可受不了,我如果开车可能会经常按喇叭。”
“也许不会的,长大以后你可能就学会了控制情绪,不在不必要的时候任情绪左右自己。不过有人一辈子也没学会,比如那些“路怒”(开车路上易怒者)”
无独有偶,送她去老师家上课,小区山墙边只能容两辆车对行的路上,停着一辆车,经过的时候需小心谨慎以免剐蹭。接她的时候,又换了俩白色的车,看上去还是故意斜着停的,有几个人在那里围着。见我过去,有个中年人说,你还是别过去了,估计你的车也过不去。
她出来的时候说,司机还是个女人。不知和谁杠上了。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划算,虽然并不能在所有时候都能做到超然物外,不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是非,但必须时常提醒自己,不在无谓的小事上耗神费力。如果值得理论就去讲道理,如果于事无补干脆敬而远之,道不同不相为谋,生命苦短,何必让鸡零狗碎的东西影响心情。
有些人好面子,争强好胜,遇事冲动,不分个胜负决不罢休。有些人好武断,不论青红皂白先大战三百回合。有些人锱铢必较,芝麻大的事也要闹得鸡飞狗跳。结果是话语圈里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谁又能幸免于难。那胜负又有什么意义?
同事X的父亲,妻子去世独居一段时间后变了个人,动不动就给自己找点事。到儿子单位领导那里说儿子不孝顺。到派出所找警察说邻居给他的房子撒了毒。同事苦不堪言,每每一个陌生电话打来,他就得匆匆赶去父亲告状的地方接回他。老人后来猝然离世。他的这种症状应该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妄想,多疑,又不甘寂寞,刷存在感,不让自己闲下来,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可怜的老人是生病了。可有些看似健康的人们和生病的老人差不多,在心里竖起一个个“假想敌”,挥戈舞刀,冲锋陷阵,不杀个片甲不留决不罢休,其实症状和症结都差不多。
梁晓声先生在《说到文化二字,我时常深感忧伤》一文中诠释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句话被无数人引用和推崇,被很多人用来践行。不过世界那么大,不是所有人都读书,也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文化的。
还是坚持不按喇叭,“宁等一分,不争一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