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克效应”谈起
前几天读《认知天性》一书,在阅读时收获一个新概念——达克效应。书中只是提及,所言并不详,于是百度概念、网上相关文章都关联性的看了一下,发现这个概念对于自己重新认知一些事、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书中通过学生参加逻辑测验并对自己表现评估的实验得到数据显示,平均得分在后12%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得分排在前68%。
看到这突然又想到一项瑞典司机的调查,90%的司机都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线之上。
通过数据可以很显看出来,很多人其实是对于自己能力的高估,而其中,越是能力低者反而对于自己的评估会更乐观。
让我们来瞧瞧百度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的:
【百度】: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元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从而导致了这种认知偏见的产生。下面的认知曲线图,更形象把这种群体性认知偏见表现出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四种认知状态及自信表现: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信爆棚。
2、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信降低
3、知道自己知道----自信提升。
4、不知道自己知道----智者平和心态。
是不是有点绕口?
举两个我本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说明一下,曾经站在“愚昧山峰”的自己与处于“开悟之坡”的自己,看待问题时认知的不同。
一、正确看待市场竞争
随着中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竞争越来越激励。之前看某些公司,难免有酸葡萄心理作祟:也就是搞个方案砸业务吗?不就是整个出勤奖增新人吗?有啥???
现在再来看这个事情,就会客观问一下自己:砸钱也是技术,能否做好费用管控吗?市场上钱花了事没办好的傻子也是比比皆是的!人增来肯定出业务吗?没有后期的培训、追踪、体系支撑,也不可能实现。
承认自己的不足,能看到别人的长处,是走下愚昧山峰的开始。
二、时间管理践行
在喜马拉雅学习叶武滨老师的时间管理课程之前,曾有过短暂的“愚昧认知”,原因就是自己在2006年就通过阅读《尽管去做》一书接触时间管理的概念,也一直在做时间日记的记录(即年历本的使用),所以呢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一些理论了,再听还能好到哪里去?
幸好自己还未坚持这种“愚昧”认知,经过虚心向郑小琴战友请教,还是决定加入了这个时间管理的践行训练营。而这个正确的决定,也正是让自己从5月1号起,实现了每天早直到现在的突破。

放下过度自信,才会接受自己“原来这事自己真不知道”的现实,这样才能虚心学习,让自己慢慢变得让自己“知道了原来不知道的事”,进而变得智慧起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其实就是达克效应的中国版哲语!
让自己走下愚昧山峰,很简单,多读书,多学习,虚心着点,就会有进步。
突然想一位曾经的社会朋友笑话过读书读成书呆子的事,现在一看,莞尔一笑。
你高高在上看我下山,却不知我已经慢慢转向上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