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旅途文艺星空
一个承诺,就是一生丨丰子恺和恩师李叔同的师生佳话

一个承诺,就是一生丨丰子恺和恩师李叔同的师生佳话

作者: 赵小册 | 来源:发表于2017-12-26 11:42 被阅读29次

文丨赵小册  图丨网络

引子

李叔同,也就是弘一大师,是丰子恺的恩师,对丰子恺影响至深。

《护生画集》就是师徒两人持续半个世纪的约定。

第一集丨50幅

“护生画集”缘起于1927年,30岁的丰子恺追随自己一直尊重、景仰的恩师弘一大师皈依佛门,成为居士。

师徒两人发愿流布“护生画集”,商议由丰子恺作画、弘一大师题字。

“护生画集”,所谓“护生”即是“护心”,他们希望能通过一幅幅生动写意的小故事让世人“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

画集预计在1929年出版,丰子恺想到那时弘一大师正好50岁,何不画成50幅出版,以此祝贺恩师的50寿辰。

丰子恺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也极为赞成。

就这样,由丰子恺作画、弘一大师配文、马一浮先生作序,在1929年弘一大师50岁时,50幅的“护生画集”出版。

第二集丨60幅

1938年日军侵华、全面抗战爆发,丰子恺一路颠沛流离,过着逃难求生的日子。

不过,无论生活怎样艰险,丰子恺始终没有忘记要在老师60岁时再出一集“护生画集”。

流亡中的他在大轰炸中完成了第二集60幅的画作,寄给远在泉州开元寺的弘一大师,请弘一大师配上文字。

对此,弘一大师感到十分欣慰,并希望丰子恺能将这件事长期做下去,他在给丰子恺的信中说:

希望在70岁时画第三集70幅,80岁时画第四集80幅,90岁时画第五集90幅,100岁时画百幅。

收到老师的信,背井离乡中的丰子恺深感责任重大,但正值战火流亡、家仇国难不知何日所终;而且当老师100岁时,应该是1979年,丰子恺担心自己活不到那一天,无法完成老师的重托。

但他仍然郑重的在回信中对恩师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第三集丨70幅

后来弘一大师没能等到“护生画集”的后几集,就在1942年、63岁虚龄时,在福建圆寂了。

弘一大师圆寂前,心里记挂着《护生画集》的事,他曾经给友人写信,希望友人能帮助丰子恺完成后几集的编绘工作,他在信中说:

“务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诚之愿力,而尽力辅助,必期其能圆满成就,感激无量。”

但后来他委托的朋友也相继过世,这样“护生画集”功德圆满的使命就落到了丰子恺一个人的身上。

丰子恺牢记恩师嘱托,决心把“护生画集”继续画下去。

1949 年在弘一大师70岁诞辰来临之际,丰子恺专程来到泉州,拜谒了弘一大师的圆寂之地。

在迎接的人里,有人给了他一件弘一大师的遗物,一看竟是自己写给老师的那封“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的信。

丰子恺感念恩师70岁诞辰即将来临,于是立即在当地租房,闭门谢客,三个月埋头作画,在此期间完成了“护生画集”第三集70幅的画稿。

此时离弘一大师圆寂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为了能和之前两集画册的形式相同,丰子恺辗转将画稿送往香港,请精通佛学的叶恭绰先生配写诗文。

丰子恺此次在厦门还遇见了神交己久的在新加坡的广洽法师,广洽法师是弘一大师的佛门弟子。

两人这次在厦门见面,共同发愿要为纪念弘一大师携手努力,其中自然也包括完成“护生画集”的最后编绘和出版。

第四集丨80幅

1949 年建国后,丰子恺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开始了《护生画集》第四集的绘制。

但当时国内有一些人把佛教当作封建迷信看待,画集已经不能在国内出版,就连绘制工作也不便公开。

丰子恺只得随时选材作画,陆续寄到新加坡广洽法师处。

1960年夏,丰子恺画好了《护生画集》第四集的80幅画稿,但就像上面说的,画稿的内容被认为是迷信的,已经不能公开出版了,他在给广洽法师的信中说:

“近来常感两事遗憾:其一,弘公八十冥寿,原拟作护生画第四集八十幅刊。今材料已有,而出版困难,只得从缓实行……”

广洽法师立即给丰子恺回信,表示可以在海外募款出版。丰子恺在欣慰之余,全力作画,并请朱幼兰居士题字后,寄交广洽法师在新加坡出版。

第五集丨90幅

1969年是弘一大师的90岁诞辰,但丰子恺却在1965年提前四年完成了90幅的画作,这一集由虞愚居士配文。

因为当时还是不能公开出版,所以仍由广洽法师在新加坡募集资金出版。

现在看来,如果没有提前这四年,那么在一年之后“文革”爆发,第五集是完全没有机会绘制、出版的。

丰子恺为什么提前了四年,是天遂人愿?还是某种因缘际会的驱使?还是丰子恺真的预感到要发生什么?

不管怎么样,第五集因为提前四年而躲过了“十年文革”的浩劫。

第六集丨100幅

“文革”开始后,丰子恺被列为上海市“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丰子恺的文章和画被定为“大毒草”。

“造反派”不仅抄了他的家,还天天批斗他,他们把刚出锅的热糨糊浇到老人的背上,然后再贴上大字报,游街示众,还拿皮鞭抽打他。

再后来,丰子恺被下放到上海郊县劳动,乐观的丰子恺一直瞒着家人,报喜不报忧。

直到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女儿丰一吟去给他送御寒的衣服,看到父亲孤独地站在寒风飕飕的田野里,胸前挂着一个蛇皮袋,正在一点点地摘棉花,全身冻得直发抖。

之后,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丰子恺才带着女儿去了自己的住处,女儿在那个破旧的牛棚草屋里,清楚地看到父亲的枕头边还有一堆没有融化的积雪。

后来因为环境的恶劣和非人的折磨,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经是76岁的古稀老人了。

回到家中的丰子恺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因为这样他的病好不了,就可以继续留在家里、继续作画了。

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六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

丰子恺觉得自己身体渐差,而且当时整个文革的大环境也极其恶劣,所以丰子恺总想抓紧时间作画。

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也担心造反派随时来家里搜查,就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

丰子恺就向他们哀求道:“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后来,1975年9月15日,77岁的丰子恺与世长辞。

因为在文革中,丰子恺家被查抄过很多次,大家都以为“护生画集”的第六集,也就是最后一集,就这么遗憾地缺失了。

“文革”结束后,1978 年,与丰子恺失去联系多年的广洽法师来到上海。

这时的广洽法师才从朱幼兰居士那里了解到,丰子恺在文革期间、在去世之前,其实已经偷偷画好了“护生画集”的第六集,并且把画集的原稿秘密交给了朱幼兰保管。

这时离丰子恺去世已经三年多了。

广洽法师跪在丰子恺灵前,老泪纵横。

随后,广洽法师将第六集的画稿和诗文带到了新加坡出版。这时丰子恺信守了半个世纪的约定,终于圆满了。

(再后来,广洽法师拒绝了其它所有博物馆的收藏请求,无偿将“护生画集”的原稿捐赠给了丰子恺的故乡,浙江省博物馆。这是后话了。)

======

就这样,“护生画集”从第一集到第六集,前前后后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终于功德圆满了。

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生几经沉浮、世事几度沧桑,但丰子恺却始终信守诺言,践行了对恩师“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的承诺。

这段跨越时间、跨越生死的师生佳话,隔着岁月、隔着时光,依然闪耀着它动人的光芒……

来自:赵小册(yinhuatong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承诺,就是一生丨丰子恺和恩师李叔同的师生佳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vd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