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类实现登月这一创举的第51周年,前些日子看到朋友们讨论登月的话题,我也约略关注了一下,收获了不少知识点。
月球车、航天飞机在登月的壮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的设计者和制造者们,我都挨个膜拜了一遍。我很好奇:他们的大脑是怎么想出来那么多奇妙的办法的?居然能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

人类从月球踏出了迈向太空的第一步,下一步最可能迈向的,有可能是火星。因为火星上有空气和水,是已知星体中比较接近地球的一个。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对火星的探索,利用火星快车号、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好奇号等探测器来挖掘属于火星的真相。
1.关于火星的早期探索
早在美索不达米亚时期,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和探索火星的历程。
到了巴比伦帝国,预测火星和其他行星的行进规律,是最令巴比伦天文学家感到兴致盎然的事情,他们甚至还开发出一个基于行星运动的数学模型。
古希腊和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学家,则开始试图测量火星的直径,以及火星距离地球的距离。

以上的时期,人们虽然从未放弃对火星的探索和研究,但主要还是从预言和占卜的角度去看待火星。直到了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观测火星的精密仪器(如:望远镜),才让火星走下了神坛,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对火星的研究也从基于想象的推理走向以实际测量为依据的科学探索。
2.基于探索的认知升级
古代,人类缺乏科学探索的工具,对火星的探索停留在表面,那时候的火星在人们眼中只不过是个泛着红光的小点儿。那时候人们尚未发现火星运动的规律,只认识到火星的光芒时而亮度排第二,仅次于金星;时而亮度要排到一二十名开外,只能发出暗淡的光芒。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火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相对于木星和土星,它的移动速度很快,还会周期性地改变运动方向。但是相对于地球,火星运动的速度又比较慢,它绕太阳一周需要大约678天,大约1.88个地球年。
从开普勒、伽利略用初代望远镜观测火星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望远镜的更新,人们对火星地表结构的认知越来越清晰,火星从一个只能勉强分辨明暗面的球体,渐渐变成一个具有不同地理特征的球体,逐渐能被分辨出季节、气候、地貌特征,逐渐能被分清楚"陆地"和"海洋"。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观测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火星的全貌在世人眼中越来越清晰。
3.人类通往火星的路
人类踏上月球的路走得艰难,通向火星的路也走的不易,从人们开始用科技探索火星到现在,已经跨越了约400年,想要踏上火星表面,还需要解决很多实际困难。
人们通过光谱分析对火星空气进行分析,发现火星表现没有湿润且适合人类居住的大气层,相对于地球上的空气,火星大气极其稀薄,厚度不到地球大气的7%,人们在火星上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自由呼吸。如果要在火星上生存,就得解决呼吸问题。

科学家们还通过望远镜对火星的温度进行了测量,火星上各地域的平均温度普遍低于地球,两级附近的平均温度大约零下70摄氏度,火星赤道附近的温度白天大约7摄氏度,夜晚可能低至零下90摄氏度。
仅仅大气和温度的差异,就足以限制人类踏上火星的进程,更不用说要在火星上生活了。
不过,人类并没有放弃移民火星的梦想,天文学家和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懈努力,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通过哈勃望远镜传回的图片,人们进步加深了对火星的认识。通过凯克望远镜和美国航天局的红外望远镜,发现了甲烷的踪迹,也通过好奇号火星地表漫游车证实了这一点。

《红色星球》一书中,提供了详实的火星知识,可供对移民火星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想了解更多,大家可以自行阅读本书。书中收录了大量资料和精美图片,从一个宏观角度分析了火星地貌、气候特点及成因,也从直观的角度展示了火星的全貌。
虽然,我们现在离火星还很远,但是,未来可能有更多的高科技设备,将被应用于开火星探索这件事上,人类也许真的有机会实现移民火星的梦想。
一切皆有可能,但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生。
我想:也许火星会知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