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08)
龙门石窟
文/石岩磊

洛阳龙门石窟分列在伊水河两侧的香山与龙门山的峭壁之上,它开凿于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也是世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其中唐朝雕刻的佛像占六成。

两山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佛龛,似鸽笼一般有规则地排列着,而最显眼地要数龙门山上的卢舍那大佛。它是依照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48岁时的容貌雕琢而成,其总高为17米,仅头部就有4米高,耳朵更是长达1.9米。大佛整体圆润丰盈,充分体现了唐代的审美标准,它下颌饱满、两唇紧锁、凤眼微闭、峨眉浅弯,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容,大有母仪天下之感,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

卢舍那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的意思,这正合了武则天的喜好,她曾为自己造了一个“曌”字,即是代表着日月当空照,而在龙门石窟还有与另外一位准女皇相关的故事。相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前,慈禧太后仓皇逃往西安,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才返京,途经洛阳时,老佛爷游览了龙门石窟。她竟命人将一尊释迦牟尼佛用泥巴改成太上老君像,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众多佛教塑像中掺杂着一个道家神像。

直到解放后,人们才将石像上的泥胎清理掉恢复了其本来面貌,而专家认为把此事与慈禧太后扯上瓜葛纯属无稽之谈,事情的起因应该是源于佛、道相争时道家弟子所为。但如此摸黑慈禧,也可看出人们对她的极其厌恶,这与对武媚娘化身的卢舍那大佛顶礼膜拜形成鲜明对比。同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两位女性,因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这应该归功于二人不同的个性。武曌心胸开阔生性豁达,她篡位称帝后,诗人卢照邻挥笔写下言辞激烈的《讨武氏檄》,大骂道:“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武则天看后非但没有恼怒,反而认为卢照邻是个人才,想招其入宫当宰相。而慈禧太后专于权术一生好妒,临终前还要将不听话的光绪害死。公道自在人心,人们对二人的好恶高下立判。

卢舍那大佛虽然是以武则天为蓝本塑造,但工匠肯定要去粗取精进行一番滤镜处理,实非本人素颜,而所传递出的精气神儿却应无二。武则天立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而用无语的佛像默默地注视着沧桑巨变,它飘逸俊秀、恬淡安详的神态,似是在虔诚地祈愿人们能鱼跃龙门祥和喜乐。而它也成为了龙门石窟的画龙点睛之笔,人们可在肃穆的群像中,感受到俗世的温馨与暖意。
2021.8.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