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赋

作者: 灰海之空 | 来源:发表于2025-10-31 01:22 被阅读0次

神州赋

我想写一首永恒的诗歌,不诉诸缥缈的神话,只关乎脚下这片土地与时间最本真的对话。我想把“中国”二字,刻进日升月落的轨迹里,让古老的智慧与未来的曙光在文字中相认。她一直都在——不在泛黄的书卷里,而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成为我们认知这世界的原初目光。

风起柳絮,如尺欲量江腰。我立于融雪的岸边读《诗经》,看草木感应四时,而这片厚土,却似为整个文明立下不易的法则。孔子曾赞叹周礼郁郁乎文,然而华夏的生生不息,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黄土早已埋藏好的必然?雨丝浸润,千年光阴渐渐沉淀为青瓷的釉色。我行走于苏醒的田野,脚下的泥土低语朝代兴替——那些铸于青铜的铭文,是人类经验的累积,还是文明早已预设的谜底?

山野间杜鹃烂漫,如胭脂倾泻。这令我念起《禹贡》所划的九州疆域。我试图以古老的法度理解这片山河,却发现她的胸襟远比任何版图更为辽阔。原来,祖国如同母亲无言的怀抱,不可名状,却真实地塑造着我们精神的轮廓。

骤雨初歇,稻田蒸腾起历史的薄雾。太史公言“通古今之变”,那么今日神州之气象,是否正是千载力量汇聚而成的必然?漫步于烈日灼灼的丝绸之路,驼铃如偈,吟唱着开放与固守的角力,也回荡着传统与现代的共鸣。

荔枝树下,光影斑驳间隐约可见“民为邦本”的古训。星辉熠熠的夜晚,我思索“礼法相济”的深邃。在这万物皆流、诸相速朽的时代,中华文明却始终鲜活如初。她不是陈列馆中的器物,而是奔流于我们血脉中的长河。当世界日趋雷同,她依然恪守“和而不同”的信念,守护每一种文明独有的光芒。

稻浪如金涛翻涌。我不禁思忖:今日的丰饶,是制度的凯歌,抑或是我们终于寻得跃出治乱循环的道路?眺望这满目金黄,我想起井冈星火、延安灯火,那些艰难岁月里孕育的光亮,不也是扭转国运的重要基石么?

银杏叶落如史册散页,每一叶都铭刻文明的年轮。这不是冰冷的历史规律,而是对“天下为公”理想的生动履践。正如先哲所言,人类在创造自身的历史,那么建设祖国,便是中国人最清醒、最庄严的选择。

雪落山河,天地归于本真。西哲仰望星空求索道德律令,而中国的智者思索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这片土地既在浩瀚星汉之下,亦在人间烟火之中,于二者交汇处,点燃了文明不灭的灯盏。

冻土深处,文明的根系静默生长。黄河破冰之声,如历史前行之履音。她不是遥远的回响,亦非冰冷的符号,而是传统与现代的握手言和。在银装素裹的天地间,文明完成了一次静美的涅槃。

长城——砖石为躯,雄浑为气,绵延为命,存在为魂。原来古老的文明,早已具备最完整的生命结构。

我想要丈量发展的尺度,却发现它不可度量;我想要追寻复兴的轨迹,却发现她自身就是引路的北辰。

行走于历史长河,我不断自问:春之生机能否指引方向?夏之炽烈能否印证价值?秋之丰盈能否昭示未来?冬之沉潜能否焕发新生?

我的眷恋,如春之生发,夏之蓬勃,秋之饱满,冬之深邃。

北斗指引前路,复兴之途婉转而坚定。其实我所有的沉思,不过是为了读懂你——中国,你是我心中唯一不证自明的真理。

当高铁穿越千山,当嫦娥叩问月宫,当江南烟雨与戈壁风沙在电波中相融——我忽然明了:这片土地从来不是冰冷的地理名词,而是十四亿人共同的心跳,是五千年文明在当下的苏醒。

她在《诗经》的草木间呼吸,在量子比特中运转;在青铜纹路里沉思,在天和舱外闪耀。我们的祖国,古老如初升之日,年轻如不熄之火。

大江东去,带不定她眉宇间的从容;光阴流转,改易不了她骨血中的宁静。我的生命,早已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州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uix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