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朋友聊天,妈妈问二岁的儿子一起到公园玩怎么样,儿子很开心地答应了,正要出门,儿子补了一句,爸爸留在家里吧。
大家弄了个措手不及,不知道这儿子是为了什么事情,忙问儿子。答曰:爸爸坏,总是骂我。
哈哈。看来小朋友也是知道区分好与坏的。
原来,平日里每当小朋友有些兴奋,甚至于在爸爸看来调皮的行为时,爸爸都会大声制止,甚至于责骂。小朋友总是委屈地找妈妈。一次,姑姑给小家伙买了个水枪,小家伙很兴奋第一时间就要玩。装上水就向妈妈开“枪”,妈妈虽然不高兴,只是轻轻地跟他说,让他不要对着人,对着家里的花浇水。小家伙倒也听话,于是对着花就浇起水来。爸爸看到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儿子批评一通,小家伙正在兴奋劲上,被这劈头盖脸的责骂给打蒙了,哇地一声就哭了,找妈妈诉苦去了。最终,才会上演小家伙不喜欢跟爸爸一起玩了。
这种事情绝非个例,很多爸爸喜欢责骂孩子,孩子在生活中稍有不慎,就会遭至父亲的责骂。在爸爸们看来,孩子要管,否则就会出乱子。
由此想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与他的爸爸治水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前者是疏的思想,后者是堵的思路。
鲧为了防止洪水肆虐,决定堵住洪水的去路,于是高筑堤坝。洪水一时被堵住了,但只是暂时地掩盖了问题,随着水流的增加,水量的激增,很快就会冲垮堤坝,结果造成更大能量、更大范围的冲击。
大禹吸取父亲治水的教训,采取疏导的方式,根据水流的习性,挖渠疏浚,浇灌良田,渔牧世人,最终成功倒水入海。
孩子的习性与水的习性非常类似,因此,对待孩子如同治水一般。
水,无形无态,依势而下。静不是水的常态,动才是水的本性。
孩子的天性就是灵动、活泼、好奇的,对什么都充满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是百万年进化的结果,先人必须要外出寻找猎物才能生存,这是刻在基因里的记忆。
孩子如水,虽能静止,但不能长久。
对待孩子怎么办呢?
像鲧一样堵水,制止了水的流动,犹如对孩子拳打脚踢,一时管住了孩子的顽皮。此时的水在聚集能量,孩子蕴藏着满腹的牢骚和怨气无处发泄,不断地聚集,最终成势,终至某一天与父亲正面冲突,犹如洪水破堤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像大禹一样,挖渠疏浚、筑堤导水,以致将水用于灌溉良田、终至入海。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适当地发泄情绪、跟随着家长的正确引导, 将精力释放到正确的事情上,最终圆满解决。
听了我的分析,朋友不住点头,相信也是深以为然的。
生活中,我们不怕犯错,只要拥有大禹似的持续反思,就会发现此前措施的错误,随之及时调整,在实践中发现改进的效果,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