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魏的咖啡馆看到一个跟哥哥情况很相似的孩子,从小读书,喜欢阅读,读书特别投入,但是学校成绩不好,魏老师的回复是:“看书越容易感动,成绩越不容易好。”为什么呢?
魏老师给出的解答:应试需要的不是情感丰富性,而是线条清晰,因果明显。要成绩好,最重要的,是目标感。清晰的目标+极致的落实/执行。平时反馈,在精确部分,就抓这个。
而哥哥就是一个情感特别丰富的男孩,他会因为一点儿小事而情绪波动,会渴望我们的关爱,会因为学校老师的评价而伤心难过,会各种天马行空的想……
对于这样情感丰富的男孩,首先我要给予足够的关爱。过去,我对哥哥的关爱还是太少,虽然陪伴他的时间很长,但是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爱他,我要改。
学习方面,结合魏老师的建议:大量阅读+挑战深度阅读+写作,三合一,不断迭代,哥哥的情况,我是这样计划的:
1.坚持亲子共读。前段时间坚持得很好,这几天因为中午增加了“我当小老师”游戏,压缩了亲子共读时间。不过哥哥还是自己能找出一部分时间自己读书的。
2.亲子共读一定要交流,促进深度阅读。
3.写作。这个可以跟着学校来,目前一周一篇的节奏。哥哥先口述,然后我帮着一起整理(一定要让哥哥参与进来),最后成篇,他抄写。三篇下来,哥哥已经能写一部分了,写的速度由原来的一两个小时,变成了现在的一个小时,坚持去做总会有进步。
魏老师总结:小学的语文和英语,不要关心成绩(当然,成绩太低也不行,说明基础不扎实),要关心兴趣、输入输出的数量和品质。有这些,就差不了。
魏老师谈到:有些爱阅读的孩子,不重视基础,是思维方式和气质类型导致的。要通过基础训练,这既是训练基础,也是训练思维。通过抓基础,训练孩子的闭环意识。这花不了多少时间,更重要的是训练意识。因为基础重点是少量多频次。但没有这种闭环意识,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效率。这个背后的逻辑,就是要在自由与纪律,浪漫与精确间保持平衡。只抓应试,只抓课本,是抓精确,好处是增强纪律性,效率高。喜欢读写,喜欢拓展,好处是丰富,坏处是效率不高。必须二者结合。如果不能结合,我宁可经后者而不是前者。
哥哥的基础是不好的,现在我主要通过“比赛写字”“我当小老师”的游戏帮助哥哥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接下来周六周天每天抽出20分钟的时间和哥哥写写生字词语,古诗文默写。抽出20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在谈到写作时,魏老师说:“不要偷懒,每个学期给孩子出一部作品集,让店里制作成书。”我现在正在这样做,进入三年级以来,哥哥写的几篇文章我都给他保存下来,学期结束后给他制成书。
魏老师给家长的建议:学习就像投资。一定要从孩子的总时间中(尤其是小学,我认为也包括初中)拿出20%,用于储蓄(投资阅读、运动、社交,以及一切有价值的拓展)。千万不能认为,等学好了再做这些,而要进行强制储蓄。所谓强制储蓄,就是我不管钱够不够用,工资发下来,先存20%,宁可不够花了少花点,或者借钱。这样,20%会就产生复利效应。家长一焦虑,就把所有时间投到课本学习中,这是非常可悲的,也是见识浅陋的结果。
这段话我要经常阅读,提醒我自己与哥哥亲子共读,每天30分钟,而不是陷入完成学校作业的旋涡里。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也在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