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余华
周末闲来无事,把余华先生的《活着》读完了,很悲伤,很压抑。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出现在我的世界里,觉得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和他们共同经历生活的同伴者。
关于原著
我也觉得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
余华先生的《活着》写的不是他自己,而又仿佛也不是别人,就好像是他和他们共同经历着这一切却又彼此碰触不到。
从国内战争、解放战争、三反五反、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他们的命运就像是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帆船,每一次与风浪的碰触都会遭遇最沉重的打击。
从阔少爷到赌博赌到一无所有,妻子因为他赌博失望抱着长女怀着孩子离开,父亲被气死母亲生病,他选择活着;
为母亲求医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枪林弹雨,他想到家中妻儿老母,他选择活着;
解放战争成俘虏终于回家而母亲病逝,只剩妻子家珍和因发烧而聋哑的女儿凤霞儿子有庆,生活艰难,他选择活着;
小儿子有庆为县长老婆献血被抽干而死,他选择活着;
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而死;他选择活着;
妻子家珍得软骨病去世,他选择活着;
女婿在工地被砸死,他选择活着;
最后,外孙苦根被他送的豆子噎死,他还选择活着;
就算是当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时,他还是选择活着。
你会觉得命运的不公吗?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吗?什么是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最有意义的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死亡是悲剧吗?不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自己远去的确是最痛苦的事情,但是远远不足以到达悲剧的境界。
“小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鹅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等牛长大了,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这是福贵对儿子有庆和外孙苦根说过的话,这最突出的体现了淳朴百姓在当时情况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认识,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和政治上浮夸之风最温情的讽刺。
看完原著就在想,这样一个沉重压抑的故事,张艺谋导演又是如何去诠释的呢?而我心目中那个具有“活着”意志的福贵又会是怎么样诠释的呢?我还是看了1994年的《活着》。
关于电影
不得不说一个优秀的导演就应具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创造力,他的《活着》让我看到了福贵不一样的人生,就像是如果说余华先生给福贵的命运穿了一条线,线光秃秃有打结的地方,走走停停,身边至亲一个个绊倒掉下,而福贵则一直向前走,那么张艺谋导演就是同时也在这条线上系上了彩丝带,爹娘凤霞有庆也一个个掉下,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留下的惊喜。
有些人说有的小说看了原著就别看电影了,真是毁了原著,答案怎么能一概而论呢?《活着》确实有改编,只是更近乎人情,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主题的意义所在。
我没有在说什么心灵鸡汤,说真的其实人生没有那么多苦难,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也许也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福贵那样面对生活,就像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别人的,而我们的路,还是自己走。
只是要感谢生活的馈赠,就像是如果当初福贵赌债不输的话,打倒地主的时候,枪毙的就是他了,凤霞虽聋哑但还是遇见了一个真心疼她的男人,有庆死了但也许是老天不想让他再在人间受苦了……
余华先生在自序中写到他对“活着”的看法,他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其实人生很短的数十载而已,就像是最开始余华先生说的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不奢求 当面对我们所认为的苦难时,能够笑着,只希望我们都能继续去生活。
网友评论
小芳妹纸是一位温情的读者,也是一位温情的作者。她眼光独到地阐述了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个简单质朴却又经常被人们忽略的道理。其实人生几十载,不可倒流,为什么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情在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