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鸿章资料

李鸿章资料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5-03-29 00:00 被阅读0次

李鸿章任人唯亲在晚清无出其右者,淮军将领多数来自他的老家。依靠这支“家乡人”统率的部队,李鸿章和曾国藩、左宗棠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捻军,建立了不世之功。自同治三年(1864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期间,李鸿章统率的淮军是晚清最强的陆军;他控制的北洋舰队,是晚清最强的海军;最强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晚清四大工厂中的这三个,也由他控制。

他像爱护自己的手足一样,时刻不忘把权力紧紧攥在手里。在就任直隶总督时,尽管离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十万八千里,李鸿章依旧要安排自己的人牢牢控制住这座兵工厂,不让外人插手。慈禧太后派崇厚去建立天津机器局,让李鸿章帮忙,李鸿章也是各种拖延百般推脱,直到朝廷答应由他来接管的时候,李鸿章才从上海调人推动了天津机器局的发展。

李鸿章开明的是聘请外援,引入先进的治军方法;守旧的是对外援的不信任和对亲信的偏信。

爱国还是卖国?“忠君爱国”的中堂大人李鸿章

提起中国近代史,李鸿章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正如梁启超1901年写的《李鸿章传》也叫《中国四十年大事记》。但自近代以来,我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却明显的两极分化,早年间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三个字就等于“卖国贼”,而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又有人觉得李鸿章是开放进取、忍辱背锅的爱国者,到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播出,可以说把这种观点推到了极致,接着就是最近几年对李鸿章的评价又开始逐渐走低。我不知道大家对李鸿章的评价,在这里我只能简单客观的、不吹不黑的聊聊李鸿章的生平,以及个人对李鸿章的看法。

1823年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他父亲李文安1838年考中进士,同年中榜的人里有位日后的大人物——曾国藩。而李文安与曾国藩的偶然相遇,极大的改变了李鸿章日后人生的轨迹。1844年21岁的李鸿章考中举人后,便拜曾国藩为师,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彼时的曾国藩呢,只是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尚未彻底崛起。三年后,24岁的李鸿章就考中了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不得不说24岁入翰林,李鸿章的青年时代可谓是一帆风顺。1850年,27岁的李鸿章又因为成绩出色,升任翰林院编修。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军,清政府就开始允许地方组建团练,李鸿章迎来了人生的重大机遇。1853年曾国藩组建了湘军率先崛起,同年工部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组织团练,同为安徽人的李鸿章就被安排一起南下,李鸿章由此告别了翰林生涯,进入到了他的军事年代,这一年李鸿章30岁。

在此我们需要交代一个历史背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西方列强借中国内乱的机会,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惨败的清政府只能屈辱求和,先后同英法两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甚至这个时候美国和俄国也趁火打劫,由此产生了两个直接的影响。

一.清政府清醒的意识到西方在军事器物上是绝对的领先。

二.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帮助清政府能履行签订的条约,绝对不可能让太平天国做大做强,推翻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对于列强来说也是当务之急。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清政府出钱洋人出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典型产物就是1860年的时候,由美国人华尔在上海组建的“洋枪队”,此后又改称为“常胜军”。说回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李鸿章是先败后胜,早期在合肥兵败,之后李鸿章就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经过了一番磨砺,在曾国藩的支持下,1862年李鸿章组建了淮军,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军事班底,同年李鸿章领兵进驻上海,接管了洋人指挥的“常胜军”,并在之后凭借火力优势与血腥镇压的手段,李鸿章一年时间收复苏州,凭借军功在晚清的政治政坛当中迅速崛起,这一年李鸿章整整40岁。一年后,在李鸿章和曾国藩的联手进攻下,太平天国最终以失败告终。

不同于其他朝堂中的士大夫们,李鸿章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西洋火器,所以李鸿章本人对西洋火器格外看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865年的时候,李鸿章就和曾国藩一同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这个制造局的本质就是兵工厂,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开始生产枪支弹药,而这些装备最终也提供给了李鸿章的淮军。

1866年底,李鸿章又领兵前往山东镇压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队“捻军”,此前10年清政府派出20余名统帅去镇压捻军,全都未能取胜,而李鸿章带领淮军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剿灭全部捻军,这一年是1868年李鸿章45岁。战功卓越的李鸿章转年便升任了湖广总督,成为了清朝9位级别最高的封疆大吏之一。

1869年法国传教士在天津强占民地建立教堂,引发当地民众的极大不满。1870年该教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为瘟疫大量死亡,天津民众就开始示威讨要说法。但当时法国驻华领事丰大业非但没有合理解释,反而开枪吓唬民众,最终引发冲突,丰大业被民众活活打死,法、英、美各国的教堂也被民众焚烧。事发后各国军舰就齐聚渤海湾,要求清政府给个说法,这就是著名的——1870年天津教案事件。

最开始清政府安排曾国藩去和洋人交涉,曾国藩的处理方法也非常的简单,直接处决了当时闹事的百姓,可法国任然要求清政府对此进行巨额赔偿才行,导致朝野和民间都对曾国藩的这次谈判很不满意,于是又换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李鸿章去交涉。也是李鸿章运气好,刚一到任法国就后院起火,普法战争爆发了,为了专心对付普鲁士,法国只好在中国这边草草了事,谈判最终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钱很快就结束了。

当时的国人可不知道啥叫普法战争,只觉得李鸿章比曾国藩更厉害,除了带兵打仗李鸿章搞外交也是个好手,因此1870年李鸿章就改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筹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各方面的洋务,就此达到了自己的权力巅峰,并长达25年之久,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开始衰落。

刨除运气成分和曾国藩的提携外,李鸿章的飞黄腾达和自己的智慧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用个什么话来形容呢?“你可以说他坏,但不能说他傻。”像曾国藩多少还有些儒家士大夫的情结在,剿灭太平天国后就主动裁军放权,也因为失去了手里的政治资本,最终曾国藩在天津教案后暗淡收场。

李鸿章就完全不一样,

他说:“人家都说我李鸿章重用亲信,我倒要问问,我不用亲信用谁,难道要我用一个我连认识都不认识的人?对一个我不了解的人,我怎么知道他能不能担当重任?我怎么对得起皇上的重托和江山社稷?”话说得慷慨激昂,可实际上完全暴露了自己的用人偏见。

任人唯亲,不问贤能,且姑息迁就,任其贪腐,其事焉有不败者?

开明的是聘请外援,引入先进的治军方法;守旧的是对外援的不信任和对亲信的偏信。他说:“人家都说我李鸿章重用亲信,我倒要问问,我不用亲信用谁,难道要我用一个我连认识都不认识的人?对一个我不了解的人,我怎么知道他能不能担当重任?我怎么对得起皇上的重托和江山社稷?”话说得慷慨激昂,可实际上完全暴露了自己的用人偏见。

任人唯亲,不问贤能,且姑息迁就,任其贪腐,其事焉有不败者?

相关文章

  • 李鸿章死后,德国立马刊报表明与他的关系,果然有阴谋

    翻阅现在的资料,但凡据理为李鸿章说辞的,言必称梁启超所写的《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

  • 也说李鸿章

    清朝李鸿章,评价不一,众说纷纭。研究李鸿章,还原李鸿章,了解李鸿章,正确评判李鸿章。 (一) 年少李鸿章, 豪情有...

  •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1.根据收集的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6年9月中...

  • 大道至简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时间回到1840年, 22岁的李鸿章站在...

  • 浮光掠影的历史(二)

    因为前两篇有个李鸿章的文章,所以最近查了一些关于李中堂的资料,发现了点事情,觉得挺有意思的,分享一下。 所谓查资料...

  • 浅谈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权臣,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近代...

  •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于时代来说,李鸿章很小,但这个时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

  • 李鸿章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于时代来说,李鸿章很小,但这个时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

  • 李鸿章,这个倔强的老头

    李鸿章,一位有胆识,有魄力,有才华的老人。 梁启超写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伊藤...

  • 李二先生是个复杂的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李鸿章,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鸿章资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pq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