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尤丽



晓敏
30/100《自卑与超越》
要知道,没有人生来就是自卑的。性格可以后天培养。大多数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做错一件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改,而不去行动。


31/100《小王子》
小王子每一次旅行都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32/100《风度men's uno-春夏色谱》
突破你的本能模仿
自己的风格,从模仿他人开始中,探索出真实的自己。
在模仿中要知道“我为什么要模仿”才更加有方向有目标。找崇拜的人,借人观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是我们自我成长的窍门。
聪明的模仿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包含了筛选和质疑。忠于自己所做的,在经典中寻找突破。
英国时装大师Sir Paul Smith指出
选用哪种颜色前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要知道自己适合配衬哪种色调,从而提升个性与整体观感,不要只靠衣服的色颜色,化妆以及整体搭配的配饰,也可以让颜色在身体上产生奇妙效果。要忠于自己的喜欢。


王俊坡


马全军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32%
以今人之眼,观古人之事,看人类群星之闪耀。
有感触的几句话:
1、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我想很多人生赢家都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2、尽管他还很年轻,却整日在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这一毕生计划 。
有使命并付诸于计划,这更是幸运中的幸运
3、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行动是可以帮助你做决定的。
4、不过,假如一件作品能真正燃起人们的激情,哪怕是燃起一个人的激情,就已足够,因为任何一种真正的激情本身还会激发出更大的创造才能。
Feeling
32/100 被讨厌的勇气

侯孟婷
打卡33/100谷物大脑

打卡34/100《清单革命》

苏磊医生分享
转发:35 岁之后,我开始承认的十个事实。
1、智力。社会人绝大多数人的愚蠢超过你想象。愚蠢的人理由各自不一样,但聪明的人都类似:终身学习、理性思维、不断干实事。
2、社交。绝大多数社交是无效的,但有效的少数几次社交对你的影响将巨大无比。甚至会直接改变你的职业轨迹。
3、婚姻。婚姻比想象的还要重要。婚姻也可能没想象的那么重要。
4、金钱。拥有多少收入,就会有这个收入阶段的烦恼。理性的人善于将烦恼变为幸运;愚蠢的人善于制造更大的麻烦。
5、身体。健康是那种拥有时不觉珍惜,但失去了才觉得特别珍惜的。
6、朋友。35 岁后能交到朋友的概率急剧下降,甚至是不可能。但拥有阅读习惯的人,越来越能从历史上的智者那里学到更多东西。
7、成就。毕业近 20 年,多数人的成就浮出水面,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开始定型。但还有少数人大器晚成,还在默默努力中。
8、情绪。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迁怒是社会多数人的习惯。
9、子女。越努力照顾自己而非孩子,孩子反而发展越好。
10、35 岁。对多数人来说,35 岁与 75 岁毫无区别;对少数人来说,35 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月朗风扬
分享,也是摘录保存:
1我发现最宝贵的经验不是行业知识或者技术,而是打造优秀产品的流程,领导产品团队的能力,应对产品扩张的经验,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及自我激励的能力。
2大部分人游荡在黑暗里,他们只知道抱怨,却从不想办法寻找电灯开关。
3一个人的成长也应该具备两种力量,一种是建设的力量,一种是破坏的力量。耐心而坚定地积累能量,最终穿透障碍,让自己扎根大地,蓬勃生长。
4人生的精彩往往需要付出勇气去获得,生命的充实来自于可控范围内的好奇探索。那些勇于选择,勇于突破的人往往是收获最大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处处能赢,但成败之间,生命已经得到了不断丰富,即使到最后一无所有,他们还是赢得了一生。
5奋斗是你在如此孤独、如此无助、无人能恨、无人能爱的情况下,依然爱着你自己,因为你知道有未来的绚烂在等着你。
6奋斗不是被人哄着来,也不是必须有人关注了你才奋斗。
思想到达未曾到达的边界,亦是远行。心满意足地结束假期心态,再出发……

阿桑
阿桑50本之15《人生海海》。
4月里有可以预见的3场比赛和未能预见的多门课程,所以月初就给自己的书单里找了些小说,以便能够相对容易地完成目标。然而,呵呵了。
第一本人生海海,是麦家作品。他的很多作品都曾被改编成影视剧,比如暗算和风声,然而此前我从未看过他的小说,此次也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据说这四个字是一句方言,五月天还有这首歌。但我以前没听过,不论是这句话还是这首歌。我的第一感觉是,两个海字一个动词一个名词,说明人生就像在大海上航行。进而我想起了电视剧西游记里猴头乘一叶小舟漂洋过海去学艺的情景。于是便买来开读。
语言很有特色,单句很短,人物也都很形象,人物行事均有内在逻辑,幸甚,没有高大全的形象。主角上校基本上都是在他人的视角里或回忆中出现,是小说中的传奇所在。事实上他在生命中的每一种角色都做到了极致,无论木匠、士兵、潜伏者、医生甚至是男性性服务者,足见在大海里他的水性或者驾驭船只的能力是非常强的。然而,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也只能浮浮沉沉,虽然时常轰轰烈烈站在风口浪尖,却也不得不时常被拍在浪底下,更被女特务头子川岛芳子在他的小腹处纹上了难以面对的纹身。因为这个纹身,他被冠以“太监”的外号,他被传是个“鸡奸犯”,他没有勇气面对挚爱,他不惜伤人犯罪,最后还彻底疯了。。。
写到这不禁想起那首闽南歌“爱拼才会赢”,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总嘛要照起工来行。所以所谓的人生海海,大概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写“我”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借由前妻的口中所说吧,“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颇有一种无力感。然而,再无力,我们不始终还是要坚强地活着么?

阿桑50本之16《流浪的地球》。
年初看了同名电影,委实激动了一番,于是几乎不看科幻小说的我也种了草。其实三体我已买了很多年,但每次都看不下去,流浪地球多少看过电影,我想还是从它入手吧。
全书分为4个故事,开始时我以为这四个故事连起来才是流浪地球。可事实打了我的脸,因为都是独立的故事。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以流浪地球为名的中篇小说故事集,是一部儿童科幻丛书,而除了流浪地球以外,另外三个故事确实都比较少年,比如13岁以上人群突然都要挂了,比如用泡泡来拯救世界,再比如外星高等智能生物研究中国古诗词……脑洞不可谓不小,但说教意味也是明显的。而我属于不喜欢被明摆着教育的那种人,故而兴趣也不大。但流浪地球确实颠覆了我的认识,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容量很大,远远大于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刹车逃逸叛乱流浪,用一整套科学的套路,实际上演绎的还是人性。在人性面前,不管是科学还是选择,都显得那么虚无。当你努力了几百年,却突然发现几百年前的目标可能是个骗局,而那曾经的美好却可能无法得到,你的内心除了震怒还会有什么呢?你杀了人,迫不及待地杀之而后快,却很快就被打了脸,原来他们真的没有骗人,他们是竟然是对的,如同你一直以来期望的那样……
喜欢结尾两句,“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

阿桑50本之17《三体1》。
看完流浪的地球以后,我终于下定决心,一鼓作气,把三体1看完。看完我依然觉得,三体对于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确实读起来较为费力。但它里面所构建的科幻格局,确实非常大气,很多细节问题都曾是我们曾胡思乱想过的,有些科学家的自杀,理由的确非常充分,试想你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科学理论研究,被发现其实毫无道理,而很有可能你之前的一切发现都只是个巧合——比如说有个无聊的射击手正在练习射击,刚开始还好好练,所以你观察到的结果都是9到10环,后来他腻歪了就开始随意发挥,然后就没有规律了——大概除了吐一口血自我了断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吧。
作者构建的格局很大,落脚点也比较新奇,三体这个网络游戏居然是用来召集三体星人在地球的拥趸的,而这些拥趸,随便挑一个出来,都在各自领域极为优秀。说起来特别逗,三体星人是如何发现地球的呢?是被一个“卖星”的地球科学家给卖了。其实叶文洁并不是一个坏人,她的很多行为和做法也都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被动行为,对她而言,哀莫大于心死,与其被混乱地管理,倒不如引入更高层次的文明统治地球,届时地球人还会不会活下去,管它呢。可怕的是拥有这样想法的不止一两个,有突出者甚至有数十亿美元的身家,为了达成自己的情怀甘愿建立三体星驻地球办事处。。。其实这种思维我不是很能理解,因为毕竟,三体星人要至少400年以后才能赶来,若真是出于环保角度,几十亿美元,可做的事情多了去了,何必当走狗呢。而且如果人类都不再了,地球环保做得再好,与他和他的子孙后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扯远了,好在地球人中还是有一些脑子没有被门挤的人,比如说史警官,正是他想到了引领那些本来应该智商在线的科学家们应用纳米技术做了一些正事,从而找到了三体星的的计划所在。
悲哀的是,在高等文明面前,低等文明只是虫子,虫子而已。这个观点真是绝了。要打死一只苍蝇,还要问苍蝇的意见么?的确不用。
读过之后,我很后悔自己读科幻太少,读三体太晚。

阿桑50本之18《三体2黑暗森林》。
三体星人忌惮地球人类的科学理论水平发展太快,怕在他们的飞船还没来到地球时,地球人的科技水平已经超越了他们,届时他们的到来就只能是灾难了,于是他们把智子派到了地球来潜伏。说实话对于这个能在2到11维之间随意切换的东西我并没有弄明白,因为目前我的理解能力至多在4到5维之间,更多我就接受不了了。但在我看来,如果三体星人连11维的东西都能制造出来了,来地球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换句话说,何必拘泥于地球呢?非要在三体星系内发展么?他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啊。不过既然小说里有这个设定,还是按照小说来吧。
不过三体星人有个BUG,就是他们都是直肠子,想什么对方都知道,不像地球人,可以随意掩饰自己的想法而不被他人所知,于是联合国施行了一个特别扯的面壁计划。最扯的,也是最厉害的,就是罗辑与他的爱情。我实在怀疑作者是不是中间被催更催得不耐烦了给主角加了点戏。有意思的是,他的看似不切实际的的理论和想法被验证成功,宇宙中果然有恒星按照他的预测被摧毁。原来宇宙就是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一个猎手,在这个文明发现别的文明的时候,首先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就是消灭之,所以在这片森林中,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将被更高的文明所摧毁……而罗辑也正是由于手中握有暴露三体星的砝码,迫使三体星人改变他们的计划而妥协。
这里的构思又非常精彩,但我仍然有怀疑,发现就有能力毁灭么?个人认为毁灭的难度要远大于发现。
不过整本小说读下来,我真的是想不停地大声惊呼,原来还能这么玩,原来还有这种操作。对于我而言,小说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2点。一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军官章北海,特别是他在背后开黑枪的时候,为了理想不择手段,是非对错谁能判断?他最后的毁灭又何尝不是黑暗森林的一种体现呢?另外就是无坚不摧的水滴,太震撼,以至于我深深地陷入了想象中的那个画面,无法自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大银幕上见到这个场景。
所以到底有没有外星文明?我们还存在只是由于我们还没有被发现么?

珠珠
27/100《养育下一代创新者》

28/100《超级思维》

29/100 《产品改变世界》

30/100《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31/100《头脑里的大象》

32/100 《穷查理宝典》

快走踏清秋
打卡2/100《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月亮与六便士》本是个惊骇世俗的故事,但毛姆以包容的角度客观、真实的将故事娓娓道来。如果以当今的标准,可以从“家庭伦理”或“现实与梦想”或“人生价值观”等各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是个标准的中产阶级,有着幸福的家庭和不错的社会地位,却为看似不着边际的理想-画画而抛妻弃子、舍弃优渥的生活,将自己从现实中完全抽离,两袖清风、独自出走。他极致专注到自己的理想中,不思世间烟火,最重要的,这样一个人,是个画画的天才,常人无法理解的天才,甚至“笔墨都难以形容”的天才。他离经叛道的与现实做着对抗,最终找到了属于他的完美生活,完成了梦想。有意思的是,如果你以普通人视角,他完全是个人渣,如果你以艺术家的视角,他完全是个“大英雄”。小说对我们提出最终极的人生拷问:你愿意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而完全无视脚下的六便士吗?这六便士包括你全部人生财富-金钱、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最基本的生活欲望(衣食住行、七情六欲)。毛姆用最平实的语言给我出我们答案: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我想,现实中的我们应该像个摇晃的钟摆,荡来荡去,从年轻的澎湃到中年的疲惫,渐渐失去活力,直至激情幻灭,最终呈现一个角度,那就是你人生的姿态。
书摘:美是一种玄秒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
打卡3/100《爱与自由》—张瑞雪
作为孩子妈妈我强烈推荐这本书,这不是一本普通强压概念给你的育儿书,其实作为一个对育儿稍有经验的二妈宝,在看这本书之前类似的意识我是有的,只是不非常明确。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我想也正因为,很多像我这种“朦胧”中的宝妈被点醒。这本书依据的是著名的蒙氏教育理论,想要严格遵循是非常难的,不仅要上专门的蒙氏幼儿园,还要家长认可并配合这种理念。对于大多数人,是极其难以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吸取这种理念,在实践中浅浅收回我们传统且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是有益的。
1、在0-6岁儿童的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不应该是主导者,顶多是帮助者,老师只是孩子的环境。儿童的精神内部进行着远远比教师、父母想象着的更崇高的工作,他0-6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构建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师只能做一件事,就是给儿童提供帮助。
2、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智力。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的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称为智力教育。儿童必须靠自己反复的行动和探索来感知世界,他无法吸取大人的说教。(这种训练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随时可以做)。
3、一名儿童如果在0-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躯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4、人的成长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爱,一样是自由。尤其0-6岁的孩子。
5、如何爱孩子?给他自由?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权威和管制。谁若不能独立,就谈不上自由。爱就是爱,不因为任何事。不夹杂你的恐惧、焦虑、认为和你自己的习性。
6、如何爱孩子?尊重孩子。0-6岁如何尊重?孩子的行为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儿童是可以使用自己所有的权利的。这就是尊重。
最后,我自己的体会:一、少说废话,如果做不到就少说话,尽量用行动替代。二、少管孩子,给他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三、建立规则并遵守规则。四、真正无条件的爱他、至少在3岁以前,记住一句话:爱是恒久忍耐。
丹丹
《刻意练习》33/100
有目的的练习
研究证明天才的唯一秘诀在于练习,那很多人就会说,我们也一样地努力学习、练习,为什么我们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在练习的方法。
一般人学习或练习一种技能,采用的都是天真的练习法,即反复地做某件事情,但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练习。作者和同事曾经开展过一项关于锻炼记忆力的实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史蒂夫尝试记忆数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样,只能记住8个左右,经过练习,慢慢地突破9个、10个……,最终,他的成绩达到了不可思议的82个数字。在这个试验中,史蒂夫采用的练习方式是 有目的的练习,它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练习包含反馈、需要走出舒适区。
大脑的适应力
每个人练习都可能遇到瓶颈,但“天才”从不放弃。要知道所谓瓶颈,更多时候也只是心理层面的障碍,事实上你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只是你的动机不足罢了。因为,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适应力,远超一般人的认知。
不断打破的记录
人类的身体与大脑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我们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当它被迫走出舒适区之后,身体系统感受到压力,原来的平衡无法继续下去,身体便会开始响应那些变化,重建体内平衡。足够努力地锻炼,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身体将以各种方式来改变。挑战越大,变化越大。但切忌不要太过,过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和学习低效。
在大脑方面,1973年加拿大人大卫·理查德·斯宾塞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的511位数字,创造了纪录。五年之后,美国人沙克尔,背诵了小数点后的1万个数字,2015年,印度人拉吉维尔·米纳背诵了小数点后的7万个数字。史蒂夫当年记住82个数字创造了人类记忆水平的巅峰,然而在2011年,来自中国的王峰创造新纪录,成功记住300个数字。
一旦我们明白了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就会明白,人类的潜能可以被构筑,而非简单地发掘。
哥伦比亚大学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研究者韦曼和他同事,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他们学习物理,另一组则由两名助教采用刻意练习式教学方法。两名助教每节课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些物理学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回答,然后助教立即反馈答案,之后继续提出更难一点的问题。学期结束,两组学生接受同样的测试,刻意练习组的成绩是传统组的2.5倍。这项研究令人振奋,它意味着只要采用恰当的刻意练习方法,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绩效都能得到快速的放大。
suki
向南

王俊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