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他乡的童年》观影赏析之2————回归自然与孩童天性的教育

《他乡的童年》观影赏析之2————回归自然与孩童天性的教育

作者: 一格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09:21 被阅读0次

没有围墙的课堂教学——《他乡的童年·芬兰篇》观影赏析之2

在《他乡的童年—芬兰篇》中有很多让我们动容驻足的感人画面,其中没有围墙的教学场景尤为印象深刻。

没有围墙,不仅仅是对教学模式的更新,其真谛在于跨越了对人之天性的束缚,让教育基于人的生长。

《他乡的童年》观影赏析之2————回归自然与孩童天性的教育

动人画面之1:在森林里边,什么课都可以教。

影片中老师和孩子们在森林中学习的画面尤为吸睛,老师说“森林里什么颜色都有”,于是孩子开始了为森林涂抹颜色的探索之旅。

在森林里寻找不同的颜色的过程,更是以别样的方式亲近自然的体验,在探索中感知森林的颜色,体验自然的多彩,一下子打破了对森林只有绿色的单调认知标签,丰富的是孩子对自然也包括对生命的鲜活感知。

这么好玩的教育,的确是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企及的,世界最牛的教育,也进一步在森林教育情境中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他乡的童年》观影赏析之2————回归自然与孩童天性的教育

动人画面之2:每个孩子都有权利,给大树命名。

影片中,芬兰老师还一个出乎想象的奇葩做法,就是请每一个孩子都给大树一个名字,一个专属于每一个孩子自己的名字,不要求和植物学书籍上的名字一致,就如老师所说,命名没有正确答案。

老师也不需要告诉孩子们正确答案,这里的意义不仅仅是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是充分尊重孩子探索自然,独立认知的过程。

没有围墙的教学,原来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的教学,尝试让孩子找到形容词来描绘一切,想一想置身森林之中,想一想可以自如的亲近一切,甚至可以为自然命名,想一想就感到好玩。

没有围墙的森林教学,拆除的其实是固化思维的围墙,目的是营建一个促使孩子独立思考的环境,终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带着自己的体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野外生存,关爱自然与生态,关爱自己与他人。

《他乡的童年》观影赏析之2————回归自然与孩童天性的教育

《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作者说,人与自然见有意义的联系,对人性、对人类都是必要的,网络应当是我们更密切走进自然的桥梁和纽带,而绝不是束缚和羁绊。

芬兰社会和教育所透露出的自然清香的朴素气质,在以自然泥土的芬芳提醒处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要到了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本真而简约生活的时候了。

这样体会,没有围墙的教育,恰是向着最单纯的自然回归和生命回归。

《他乡的童年》观影赏析之2————回归自然与孩童天性的教育

未来可能是AI的时代,可是如果没有了感受力和想象力,人永远无法竞争过机器,马云也不无忧心的提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乡的童年》观影赏析之2————回归自然与孩童天性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ry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