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致敬每一位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你们。我深知,大家为了学生的进步,倾注了无数心血,牺牲了个人休息时间,这份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无论是利用午休、傍晚为学生查漏补缺,还是在课堂上因急切于学生掌握知识而情绪激动,其初衷都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对此,我深表理解与敬意。
然而,近期有一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否有学生因补课而疲惫不堪?是否有孩子因为音体美课程的被占用而流露出失落?是否有学生在严厉的呵斥下感到紧张与压抑?这些现象背后,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我们教育者需要持续审视的核心命题: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我们如何更好地守护孩子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节奏?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我们所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黄金期,更是性格养成、兴趣发掘、体能发展、学会调节情绪与压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想与大家共同探讨几个方面:
一、 尊重成长规律,保障基本需求。
学习需要努力,但更需要可持续的精力。充足的睡眠、适度的休息、基本的休闲活动,不是学习的对立面,而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不赞成洗澡、过度占用午休和夜晚时间,可能会透支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身体能量,反而事倍功半。让我们共同保证学生有规律作息、充足休息的权利,这能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状态迎接挑战。
二、 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殿堂,也应是心灵成长的沃土。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暂时未能掌握知识,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声呵斥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安静,却可能关闭一扇心灵沟通的窗户,甚至挫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我们倡导多一些耐心倾听,多一些方法指导,尝试用鼓励代替指责,用引导代替命令,营造一个安全、积极、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求知的乐趣,而非对错误的恐惧。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暂时未能掌握知识,大声呵斥或许能显示权威,却可能伤害“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感。他主张:“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让我们践行大师的教诲,用耐心倾听取代简单指责,用巧妙引导代替粗暴命令,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教育性教学的课堂”,既传授知识,也滋养心灵,建立一种基于信任与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 坚持全面发展,丰富校园生活。
音、体、美、艺等课程,绝非“无关紧要”的副科。它们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强健体魄、激发创造力、学会团队协作的重要途径。这些课程所带来的放松和愉悦是文化课学习无法替代的,它们能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让我们尊重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
四、 追求高效教学,而非单纯“耗时”。
我们鼓励奉献,但更倡导智慧。教育的成效,不在于投入时间的绝对长度,而在于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与方法。让我们将更多精力用于研究教材、改进教法、精心设计作业、提高课堂吸引力上,力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最佳效果,从而逐步减少对学生正常休息和活动时间的挤压。
我们共读《苏霍姆林斯基》时深深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追求的不是“耗时”的苦役,而是激发内在动机的艺术。他致力于通过阅读、观察、思考来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从而使学习本身成为一种吸引人的活动。让我们共同研究如何“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花”,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因为热爱而学习,而非因为恐惧或压迫。这才是对我们专业能力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更深层的负责。
各位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这个“栋梁”,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根基,更需要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严格不等于严苛,负责不等于包办。在督促学业进步的同时,让我们也做孩子快乐童年的守护者、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我们一起共同探索更科学、更高效、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学策略。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孩子的笑容;在追求分数之外,更追求生命的丰盈。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校园成为孩子们既收获知识,又绽放天性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