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留住记忆——消失了的文化,劳动之歌!

留住记忆——消失了的文化,劳动之歌!

作者: 俗人趣谈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05-07 17:05 被阅读0次

1970年代以前,机械工具很少,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靠“出死力”,换取生活资料,维持基本生存需求。

那时的劳动形式是:肩挑手提,镢刨锨铲,镰刀割麦,碌碡碾场,木楼播种,黄牛耕地……千百年的耕作形式,几乎一成不变地在延续。

每一粒粮食都浸透着农民的汗水,每一项劳动成果,都是“一滴滴汗水,摔到地上,碎成八瓣”换取来的!

那时候的人,对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会得尤为深刻!

劳动是光荣的,也是繁重的,但也充满了乐趣!

记得有一年,在沟里修水库,除了白天干,夜里也常常加班。由于是土沟,建的是土坝,所以,用大石夯,夯实坝体,是最重要的工作了。

五六个人,每人拽着一根系在石夯上的绳子,在一个人的喊号声中,一起发力,二百多斤的石夯抬有一米多高,然后“咚”的一声,狠狠地砸在虚土上。就这样一下一下地把坝基打结实,打牢固。

打夯的号子是即兴编排的,也是慷慨激昂的,粗犷有力的。

开头都是这一句:“同志们吆!”大家一起应声“哎呦!” 一起用劲拉起夯子,然后一起松手,“咚”的一声,砸在坝基上,震的脚底乱动。

下面是:“搁把劲吆!” “哎呦!”

“出把力吆!” “哎呦!”

“修水库吆!” “哎呦!”

“灌农田吆!” “哎呦!”

“夺高产吆!” “哎呦!”

“过黄河吆!” “哎呦!”

“跨长江吆!” “哎呦!”

……

过黄河,跨长江,指的是,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纲要》对黄河、长江以南地区,分别提出的亩产指标。

喊号的人一般是有点文化功底的识字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即兴编排出内容,不识字的人难以说出有内涵的词句。

喊号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指挥发力,协调动作,这很重要。没有号子,步调不一致,你拉他不拉,石夯提不起来,或者发生倾斜,活就干不成了。

二是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夜里加班,时间长了,难免犯困,轻者影响劳动,重者发生事故。所以,喊着号子,大家应着,就不会犯困分神了。

三是增加劳动乐趣。号子内容,除了上面说的那些正面的词语外,还不时夹杂些俚语酸话,甚至脏话,虽不健康,但也是给枯燥繁重的体力劳动,添加一些笑料,增加一些乐趣。

这样的劳动场面已经见不到了,打夯号子,劳动之歌,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科技进步了,生产力提高了,时代发展了,人们劳动强度降低了!幸哉甚哉!

口头说的号子,应该记忆,因为,这是历史,历史不应忘记!这是文化,文化需要传承!

此文为看点(荣根聊文化)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相关文章

  • 留住记忆——消失了的文化,劳动之歌!

    1970年代以前,机械工具很少,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靠“出死力”,换取生活资料,维持基本生存需求。...

  • 劳动之歌

    浑身滚滚流汗水, 一颗汗珠八瓣摔。 双手去把地球修, 筑起高楼一排排。 我吃辛勤劳动饭, 强健身体站前来。 高高脚...

  • 劳动之歌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使人类更加进步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世界更加美丽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使历史更加厚重 劳动创造社会...

  • 追寻记忆(一)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过往,每个人都有曾经的记忆,城市用文化留存过往,我们会用什么留住记忆?照片?文字?还是...

  • 《不是春晚,胜似春晚》

    留住记忆,留住美好!

  • 丢失的爱

    一位诗人说 我们要 留住记忆 留住童年 留住爱情 留住乡愁 可是,我老了 丢失了很多 其中,就有一首诗歌 丢失了这...

  • 留住的记忆

    是谁发明了摄影技术,真是了不得!他让我们得以留住宝贵的瞬间,定格成永恒,在时光飞逝的遗憾中聊已安慰。才记...

  • 留住记忆

    祖籍新后院大门 曾经爷爷奶奶居住的堂屋 方梁方蒜引缝丈板 方棹、大木贵、基 缸、蹦、盆、篮等过去家里的日常用品 爷...

  • 留住记忆

    或许,最美的事不是留住时光,而是留住记忆,如最初相识的感觉一样,哪怕一个不经意的笑容,便是我们最怀念的故事。但愿,...

  • 留住记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住记忆——消失了的文化,劳动之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sv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