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
汪兆铭到刘和珍

汪兆铭到刘和珍

作者: 佘克宁 | 来源:发表于2018-06-09 15:49 被阅读28次

从汪兆铭到刘和珍

汪兆铭与刘和珍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身份天壤之别,一个是国民党党魁,一个是普通学生,两者并无交集。

汪兆铭抱着必死之决心行刺摄政王,结果非但没有被处决,而且如英雄般出狱。刘和珍参与学生运动,被段祺瑞政府杀害,鲁迅发表《纪念刘和珍君》后,刘和珍成为无人不知的女烈士。

汪兆铭行刺事件,似乎说明摄政王还不算残暴(摄政王的解释是顾及舆论的非议,不得不释放汪),也从侧面说明大清还不算残暴(不顾及舆论的非议其实也是可以的)。

大清不算残暴,不能理解为大清仁慈,应该理解为是大清对社会的控制手段与控制能力不行。段祺瑞在刘和珍事件后备受指责,说明段祺瑞的时代,北洋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手段与控制能力仍然停留在大清的水平。

大清到北洋,政府要实现对社会完成有效控制的工具,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散沙社会、道德教化、善后处理等唐宋明清的传统办法,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宣传引导、组织控制、特务渗透等新办法。

鲁迅公开发表《纪念刘和珍君》这种文章,竟然没有给鲁迅本人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任何不利影响,进一步说明刘和珍的事件,实际上并不能证明段祺瑞政府残暴,反而证明的是:偶尔的暴政,往往会受到指责。

汪兆铭到刘和珍,按照革命的话语体系予以解释就是:从暴力抗争到非暴力抗争的轨迹,展现的是极少数人觉醒到相对多数人觉醒的轨迹。

汪兆铭行刺大清摄政王,是革命党在各地实施恐怖袭击的典型案例,革命党采取这种自杀式袭击的方式,不见得能够被民众所接受。但是革命党认为,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民众尚未觉醒,难以进行有效组织,不得不采取恐怖袭击的办法。

刘和珍在学生运动中牺牲,获得社会的广泛同情,是民国时期学运的常态。舆论对民国学运的态度,一般是倾向于认为学运无可指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但是舆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学运的口号上,而完全不理会学运带来的后果,也完全不清楚学运背后策划者的真正目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不需要为社会负责,但执政府需要。

表面上看,游行的刘和珍的破坏力,应该是低于恐袭的汪兆铭,但事实上正好相反。刘和珍及之后,瓦解社会的渗透力量已经无孔不入、神通广大。汪兆铭的时代,反而说明社会秩序至少在整体上尚能维持原有运转。

大清与北洋的不利之处就在于,两者均对现实的危险与潜在的危险缺乏经验,最终充当失败的试验者角色。大清与北洋之后的有利之处在于,之后的政权并非在道德层面上比大清与北洋更高尚,而是已经非常了解各种危险隐藏于何处,知道如何将其扼杀于摇篮。

相关文章

  • 汪兆铭到刘和珍

    从汪兆铭到刘和珍 汪兆铭与刘和珍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身份天壤之别,一个是国民党党魁,一个是普通学生,两者并无交集。 ...

  • 《汪兆铭》

    亲朋好友 知道事件 背后的真相 因此落下了 伤心的泪水, 唯独那些人 不了解内幕 的情况 指责我的行为 另有企图。

  • 叹汪兆铭

    少年意气负仇难, 叱咤风云几度酣。 向使曾经身许国, 怎得今日骂名传。

  • 汪兆铭《双照楼》

    梦中作 朅来荒岛上,极目海天明。心与孤帆远,身如一棹轻。 浪花分日影,石筍咽湍声。漠漠平烟外,翛然白鹭横。 朅:音...

  • 5月20日望江县渔具店记录

    5月20日望江县渔具店记录 13855656061,汪铭渔具,汪铭,店铺主卖天元和西部风,没有龙王恨和老鬼的饵料,...

  • 汪精卫语录精选

    《汪精卫语录节选》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笔名精卫。 •“我今为薪(柴火—...

  • 刘和珍何在

    沉默是积蓄力量的一种态势。夺命的子弹与无耻的流言急剧抬高了请愿的成本,粉碎性打击与思想愚弄极尽残忍之能事,...

  • 重读《记念刘和珍君》有感——中国的脊梁

    重读《记念刘和珍君》有感 ...

  • 分享:孙绍振《我读<记念刘和珍君>》

    我读《记念刘和珍君》 ...

  • 汪洋大海你是阳光(五)

    顺利的谈完了方案 祁阳铭送我和汪宸出公司,这一路上,我和祁阳铭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安静的听着汪宸和他讨论着方案的后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汪兆铭到刘和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wt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