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病理学的素质–应激模型,得抑郁症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具有遗传风险(素质);第二,处在高压力(应激)环境之下。
这个模型表达的是,当只有高压力而没有遗传风险时,我们只会抑郁而不容易得抑郁症;当只有遗传风险而没有高压力时,我们只是脆弱易感也不容易得抑郁症;只有在既有遗传风险同时又处于高压力的情境之下,我们才容易得抑郁症。也就是说,只有基因与环境的双因素都齐备了,我们才容易患上抑郁症。
“当我们看到有人不断躁动、脾气暴躁、情绪起伏很大,就能推断他应该具有强烈的自卑感。”
浮躁背后的本质是自卑感。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一个人之所以会不耐烦,是因为没有克服困境的耐性。当我们看到有人不断躁动、脾气暴躁、情绪起伏很大,就能推断他应该具有强烈的自卑感。知道自己终能克服困难的人,在努力的过程中一定能耐住性子。”
人的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而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太多的欲望,必然带来太大的压力;而太大的压力,必然产生太浓烈的情绪,最后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极简,并不是要舍弃一切,而是要在浮躁的社会里,减少依赖,去掉所有不必要的繁杂与欲望之后,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也许是家庭,也许是事业,也许是信仰,也许是慈善……爱我所爱,然后在轻度喜悦之中,波澜不惊,专注前行。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一书中描述了一艘满帆的船,在西风的吹送下逆流而上。
他说:“那是一艘大船,载满了薪柴驶向城镇。太阳正在西下,这艘背对天空的船真是出奇的美。船夫只是轻轻地掌舵,一点也没费力,因为西风正在尽力。同样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脸上还带着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