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03:求不求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读《孟子》,大抵有两个方便法门。一是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孟子思想,多源自孔子,往下推展成为儒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大学》《中庸》乃至于后世儒者的思想观念里。二是弄清楚它与现实世界、现实问题的关系。因为史料原因,孟子的多数言辞,退而去追究它的出处已经不可能了,不妨和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现实问题结合,去琢磨它的功用。用王阳明先生的话讲:“圣人处我当何为”?
一、来龙去脉
关于“求”这个话,孔子有过两种类型的表述。
在卫国期间,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找到孔子用“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有没有怨”来套孔子的话,当时孔子的回答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意思是说这两个人本来就是求仁的,最终也获得了仁,怎么会有所怨恨呢?反过来,实际上也表露了孔子自己的心迹。
还有一次,孔子自己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对任何一位意识到“仁”的仁者而言,只要想要追求仁,仁便与之同在。
再有就是孔子关于“求富贵”的那段坦白表述了。老人家讲“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仁”是什么?是人心中的内在之物。“富”是什么?是人心中本来没有的,是欲念的产物。
孟子先前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强调的就是“心外无物”,“我”心之外,没有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东西。给耶鲁大学捐过款的张磊在一次演讲中讲“一把火烧过之后,还能存留下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试想,除了心内之物,还有什么是一把火烧不光的?
孟子总结孔子的说法,用心外无物的观念来判断什么是可以求的,什么是不可以求的。
求诸心的,必然是心内之物。心内之物,求了自然就得到了,比如孔子讲的“求仁得仁”。如果不求,也就失去了,比如“上进心”。对于求诸心的东西,主观地求有助于得到它,求这件事儿便于他人无关,万物皆备于我。
求诸外的,因为心外无物,不过是欲念引发的虚妄。比如“富”,用孔子的话讲,合乎道,能求就求,得之在命不在我,失之在命不在我。求也无益,不求也无害,这种情况下,不如像孔子讲的那样——让他去吧——从吾所好!
二、现实应用
读书这件事,讲求的是开卷有益,看到了好的建议和做法,马上去实践它便能变成自己的。看到了美好的德性,马上去趋近它,便能成为自己德性的一部分。这种情形下的求,便是“求在我者也”,便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
还是读书这件事,也可以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比如一个渊博的名声,比如一个较高的考试分数,比如一个较为高效的进度。这些都属于“求在外者也”的范畴,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求”很可能是无益于“得”的。如果求时,再不遵循相应的要求和规律,便得不偿失了。一生能读多少书,能因为读书获得什么样的分数,取得什么样的名声,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得之有命,失之有命,不必挂念在心上。
求不求在你,愿不愿意遵循“求之道”还在你。圣人在前,为我们做过很好的示范,也给过我们很中肯的建议。求不求在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