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豆腐香
清晨五点的菜市场,王秀莲的豆腐摊已经飘起白雾。铁架支起的玻璃柜里,嫩白的豆腐块像凝脂般卧在清水里,油豆腐泛着金黄的光泽,百叶在竹筛上码得整整齐齐。
“秀莲,来两块嫩豆腐!” 穿晨练服的张大爷熟稔地打招呼。她麻利地抽出竹刀,在豆腐板上轻轻划开,裹上油纸递过去,指尖还沾着豆浆的白沫。四十岁的她总系着靛蓝围裙,眼角的细纹里藏着笑意,街坊们都爱叫她 “豆腐西施”。
这个摊子是她从婆婆手里接过来的,二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两点,她就要和丈夫一起磨豆浆、点石膏、压豆腐。磨浆机嗡嗡转着,将黄豆的清香揉进晨光里。她总说:“做豆腐和做人一样,得实在。” 黄豆要挑饱满的,石膏比例分毫不能差,压制成型时必须亲手按住木板,感受豆腐的紧实度。
夏天天热,她会在摊位旁摆个小风扇,给豆腐降温;冬天则用棉絮裹住玻璃柜,怕豆腐受冻。有次邻居家孩子发烧没胃口,她特意留了碗温热的豆腐脑,撒上虾皮和葱花送过去。
暮色降临时,最后一块豆腐被买走。她仔细擦净玻璃柜,将工具一一归位。晚风带着豆香掠过巷口,围裙上的褶皱里还沾着白天的烟火气。这个被岁月磨出温柔的女人,用一板板豆腐撑起了家庭,也用实在和暖意,成了街坊邻里心中最动人的 “西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