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也算是能说三国语言的人了,英语,德语和中文,从根本来讲,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高,从小性格相对内向,不太善于和别人打交道,而且小学时学习语文绝大多数都是靠背诵,比如记得小学时演讲,我很羡慕那些演讲能力很不错的同学,临场不乱,井然有序,滔滔不绝,富于逻辑。
我的语言向来是比较随意,不管贬义褒义,不太在乎,有时候会戏谑,有时候却显得不那么严谨,当然随便写写我也不考虑那么严谨,但是在工作中,比如写论文和报告,则会字斟句酌,会思考语言的逻辑,老板们会有哪些问题,语言是否经得起推敲,有没有漏洞,所以写科学的文字会很累,写这种随笔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
话说回来,小时候,我讲话会容易脸红,演讲时也是生硬的背诵,背诵这东西,经过大脑思考的东西很少,只是一遍遍强化记忆,而且会行形成压力,试想压在脑子里的东西,会不会在压力释放后不再存留?而且通常我们死记硬背的时候,都是为了应付繁重的考试和某些场合,从打小死记硬背惯了,所以表达能力自然不行,有这方面原因,也有先天的语言天赋,比如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善于表达,这是生来注定的大概率事件。
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就是从李雷和韩梅梅的对话开始,我还依稀记得初中英文老师让背诵,hello ,my name is han meimei,当时is发音觉得和椅子很像,于是就这么记了下来,回家了边玩乒乓球边被对话,还有那个有趣的鹦鹉poly。
总而言之,英语就是这么背啊背,其实背诵是最懒惰的方法,很多时候背诵完会有一种万事大吉的感觉,似乎完成任务,达到的顶峰的感觉,而事实缺少了思维加工的过程,在我看来,真正有效的记忆是读后不断地推敲发问,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够联系其他的事物,所谓触类旁通吧
还记得李阳么?当时学习英语也是买了一堆疯狂英语的资料,I am crazy about English!那时看了他很多心灵鸡汤的故事,如何如何学习六门,心中对他是万分敬仰,犹如高山流水,现在再回想起来,那时的我真是天真如纯净水,别人放点糖,就会觉得很甜。
所以作为学生以来,一直按照背诵的思维模式,到大学,总是感觉虽然自己也下了功夫,但也没什么长劲,我不仅学英语,还学德语,心很大,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有一天说外语犹如周星星一部电影里,他苦苦练习,口若悬河,把死说活,把外国人说得佩服我到六体投地,结果到现在我还没有实现这个梦想,依然是看个美剧要字幕,说个德语要问wie bitte
唯一不同的是,我现在不再背诵了,看看外文消息回去思考,尽量以外语的姿态去思考,听说不在以能不能说流利为标准,而是以人家和自己有没有弄明白为前提,想想语言的本质是沟通和交流,或者说是信息交换,有时候自以为说得很流利,可是人家听不懂,还觉得自己说得很好不是自欺欺人么?
想明白了这些,也就对语言放松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