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有几句和女性有关。
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又怨。”两个评论:孔子评论其弟子公冶长,说他虽然坐过牢,但不是他的错,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评论南容,说他在国家太平时有自己事业,国家混乱时不会坐牢,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论语》的语境文本中,小人并不是骂人话,不是我们惯常意识中的那些“道德低下的人”!相比于当时“士”阶层的君子,更多是指作为“农工商”的平民和普通百姓。而女性因不同于男性的身体和心理给独立提了出来,所以,孔子口中的女子不含歧义,从现在的角度看,孔子对人性理解非常透彻。这一句话和两个评论也从侧面表现出女人在男权社会里无自主自尊自立的附属地位。
千年后的大宋王朝,大儒朱熹对孔子思想的注释发展出的理家,在明代奉为正宗,为每一个读书入仕人必读必考。“一个人的进学中举,表面上似乎只是个人的聪明和努力的结果,实则父祖的节衣缩食,寡母的自我牺牲,贤妻的含辛茹苦,经常是这些成功的背景。无数的祭文和墓碑,可为例证。这些文章多有出自儿子或丈夫的手笔,其中歌颂母亲或妻子给他们的赞助扶持,文句悱恻动人,情节也真实可信。”——《万历十五年》
不说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下,明朝的贞节牌坊和皇赐诰命。但就这段话,现在鸡娃的妈妈读来是丝毫不会感到陌生。现在妈妈的鸡娃也许不会有光宗耀祖的心理,但绝对会有或多或少的期望娃儿为自己争气争脸、以子为贵的心。现在依然如是,女性以母亲妈妈妻子的身份活在小说散文故事里的回忆和悔意里。
我常纳闷哲学家为何鲜少女性?是因为女性对人生宇宙不感兴趣亦不思考?怎么可能!社会进步,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但所读所学是男性视角下的观念,所处大环境也是男性为主社会,概因此,男性在社会上才比女性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可以至死是少年。而女性要找到自我、做自己是路途波折、难上加难。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世界是变化的,没有啥事是必须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女性对诺言誓言执着扑火;
男性有身体缺陷,有个正常的妻子,会被夸赞,尤其是男性还有才华时。反之不然,看看余秀华。
“反求诸己”,啥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对于本就处在被忽视状态下的女性造成极大的困惑和痛苦。听听各种骂人话。对陋习惯性习以为常的麻木最是无奈。
听各种西方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时,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心生一种:本来就这样的感觉。仿佛这些思想是骨血里自带的。这样的感觉或是和作为女性天生的母性有关。或许女性各个都是潜在的哲学家,因为强大才会被贬低。
还是要读书,这是看世界的路,是打破自我禁锢的锤,直面荒谬,世界报我以痛,我回以清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