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内容
一、导读导入,明确要素
1.教师出示单元导读页内容,提醒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明确单元要素。
2.杜甫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让我们感知他的内心,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堂。
二、三大任务,深入学习
(一)任务一:借助资料,说说诗意。
1.有滋有味地自读课文,按照自己的节奏。教师指名读。梳理难读的字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衣裳”“妻子”读音强调,读注释可以帮助我们读准字音。古今异义的词还有哪些?河南河北、青春、却看,再次指名读。
2.古诗的停顿是有规律的,可以在第2个字第4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3.把古诗读通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读懂。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课题。引导学生说出官军与叛军。
4.除河南河北外。你在古诗中还找到了哪些地名?学生交流。剑外 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你
5.视频。关于安史之乱的短视频。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这一串地名串起了不堪回首的历史,也知道杜甫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下这首诗。
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注释地名,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诗意。教师读诗,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把诗意说给同学听,谁来把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二)任务二:结合诗句,体会狂喜。
1.读古诗除读懂意思外,还要理解诗人的情感。诗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是哪一个?“喜欲狂”是内心也是诗眼。
2.杜甫的有别于常态的狂喜,体现在哪个地方。学生交流。
(1)初闻涕泪满衣裳。板书。T类。继续交流。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按照常理怎么样,而杜甫怎么样?
(2)却看妻子愁和再,板书“愁何在”。
(3)漫卷诗书喜欲狂。板书“漫卷”。
(4)白日放歌须纵酒。把想象到的画面送进诗中。板书。放歌纵酒。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哪里感受到快?高铁从成都到洛阳需要五个小时,开车需要14个小时。当时杜甫只有小船却用了“即 穿 便 下”。指导加快语速读。
3.杜甫的狂喜不仅体现在刚才的字词上。还体现在诗的韵脚上。标注诗的韵脚,指名读。你读这些词的时候,嘴巴是张开还是闭拢的呢?体会ang韵脚。
4.老师根据板书小结内容。涕泪满是喜欲狂,愁何在是喜欲狂,漫卷、放歌、纵酒,穿、下、向都是喜欲狂,包括诗词的韵脚,都是喜欲狂的表现。师生合作读。
(三)任务三:拓展诗句,探究原因
1.为什么收复失地这件事会让杜甫如此喜欲狂。仅仅因为他可以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吗?我们去他的其他师里找找答案。
2.教师出示相关诗句。介绍诗作背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百忧集行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无家别
3.听着诗句,看着诗意,你想到了什么?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通过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愁自己。愁百姓。杜甫的喜和愁好像是和什么事关系在一起的?国家。这就是赤子之心。
4.结合诗句,听到失地收复,杜甫可能对他的妻子,同乡同僚说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交流
三、小结内容,读中升华
1.杜甫的诗记录了时代,历史,被称为诗史。让我们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融入到这首诗中,饱含深情,背一背这首诗。
2.作业:搜集爱国诗。
研修收获
张老师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核心,通过联系教材、诗人、学生组织教学,改变了以往古诗教学的窠臼,将语文要素与古诗教学建立起柔性联结,体现了明要素、悟要素、用要素的单元统整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