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卫东:言说在探索与实验的时间现场

张卫东:言说在探索与实验的时间现场

作者: 张卫东CD | 来源:发表于2025-08-05 08:12 被阅读0次
诗人哑石

      言说在探索与实验的时间现场

                ——谈谈哑石的诗歌写作   

                              张卫东

      和诗人哑石相识,掐指一算,已有近三十年了。这么些年来,读他的诗,关注他的写作,听他谈汉语现代诗写作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平日里见面很少,但却受益良多,因此,也一直想着就我的感受对他的诗歌写作说点儿什么,这样,便有了以下这些简短且并非专业的文字。当然,我知道,要谈一位诗人,特别是一位优秀诗人的诗歌写作是很难的,也正因如此,碍于自己的学识与水准,迟迟未敢落笔。

      布罗茨基说:“诗的写作就是创造语言。”从这个意义上看,或可以这样说,长期以来,读哑石的诗,总能从主题到内容,词语到形式,以及语言的切入与展开,解构与综合,转换与构建等多个维度感受到他带给我们的、基于诗者内心与世界在表达上因选择不同的写作策略和技艺、句法所呈现出的陌生感,尤其是他对语言在一首诗中的转换与整合能力,语调及其节奏的把控,更是给予我们在当下汉语语境进入现代诗写作的多种可能性。正如扎加耶夫斯基所说 “诗歌诞生于内心生活和外在世界相遇的时刻。”但,要有效达成这一目的,显然,语言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这么说,就诗歌写作本身来讲,归根到底要解决的就是语言的表达问题,而哑石的诗歌写作无疑向我们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从他这些年自印或正式出版的《雕虫》《从彤云的悬崖团身坠入镜海》《哑石诗选》《如诗》《Floral Mutter(花的低语)》《火花旅馆》《日落之前》等个人诗集直到近期不断写下的诗作中均可感受、捕捉到这种探索、实验、创造……

      长久以来,作为早年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现在某高校数学学院从事数学课教学的诗人,哑石在其漫长且持续不懈的、大量的汉语现代诗写作的探索与实验中,始终秉持着独立自由之精神,以不妥协的质疑与批判的立场和姿态,直面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对语言高度敬畏和负责任的态度,以其专业的精神与缜密的技法写下的无数深入语言内部,具有穿透力,可触摸,且富于变化的,创造性的文本向着汉语现代诗写作的陌生地域逼近。尤其是他在文本细节上、在能指与所指的处理上所具有的独特功力,不时刷新着现代诗在当下汉语诗歌写作场域中的文本样态,其写作的努力与成就,不少优秀的文本对许多诗人(尤其是年轻诗人)是颇具感染、鼓舞、启示和引领的。而他写作的勤奋与高产,更是在写作与文本两个层面给我等以榜样般的激励和鞭策,比如,他近年新出版的诗集《日落之前》给我的感受就尤其深刻。而我读哑石的诗,则更喜欢从他诗中的人物、事件、地名或关键词等方面开始,觉得这样的切入与辩识,才有可能捕捉到哑石诗中那种因富于转换而不易捕获的、辨识度很高的言辞所要表达的真实要义。

      穿透力与触摸感无疑是现代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维度。读哑石的诗,真正成熟的读者会很自然地感到,在他的诗中,既有着即时、敏锐关注当下现实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也有着因其广博、深入阅读而蕴含其中的知识点;你能清晰的发现,那种既对欧美近二百年来现代诗的写作与进程了然于心,也对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化及诗歌走向了然于心的诗学素养;你会发现,哑石的写作,在汲取中国古典诗歌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更根植于汉语现代诗写作的当下。对日常生活中那种既流水账般司空见惯又碎片般杂乱无章的材料,哑石都能在一个特定语境、语调的统摄下,从历史及当下,传统与时代等多个维度上加以有效地整合或重构,尤其是在他的写作中,对既有经验扬弃地加以运用的有效性,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哑石在他诗歌写作的每一刻,都保持着基于时间性与在场感对所写之诗的清醒认识与必要的克制,从而有效地实现着文本应有的穿透力与触摸感。总之,哑石是一位非常善于结合当下而把各类中外典籍不露声色地融入其诗歌写作的汉语诗人。

      这里,我特别想要提及的是,在哑石的诗歌写作中,那种长期不断的探索,实验,求变与创新可能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感受。比如,在其某个写作阶段,最初因求变所呈现的文本,也许会因语言的某种粗粝、晦涩,甚至有些拗口,让读者多少感到有些生涩,不习惯,乃至难以解读……但我却认为这很正常。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成熟的诗人在求变求新的写作实验中,最初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都会给某些读者以这样或那样的不适,没什么好奇怪的。而作为读者,应该看到的是,其阅读的障碍有时往往来自于读者个人的学识、经验与对语言感受力的不足。多年来,我一直认为,什么样的诗被什么样的读者以怎样的方式阅读,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就是秉持着这种先锋的姿态与创造精神,不断突破、刷新着各个时代、时期诗歌写作的语言和形式,并逐渐以自己日臻成熟且独特的文本样态,彰显出个人殊异且不可复制的写作风格,甚至成为独树一帜的诗歌大家。正如诗人飞廉在《江南诗》2025年第三期首推诗人中所言:“就我个人观察,哑石是60后一代诗人中,最勤奋、最有活力、最有创新意识的诗人之一,对他而言,无物不可入诗,这些年几乎每周、每月都有新作在他的个人公众号“丝绒与地道”源源不断地推出来,形成了一处独特的景观。写作中,他密切关注时代和人类的困境,努力保持‘汉语新诗触须的灵敏性’,为当代汉语贡献了新词、新的意象、新的争议。”

      而要专门谈到晦涩,我想,在哑石的某些诗作中确实有着令读者感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但,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晦涩本就是现代诗歌的一个特质,一道门槛,是为处理文本的某些复杂性而采取的一种写作策略。寻着这一维度,我个人认为,在哑石的诗歌写作中一定有某种思想的参与,但这思想呈现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似乎又仅仅是他思考诸过程中的某一部分,与他每一次写作中实际在思考什么并无太多关系。换言之,思想或者说意义也许并非哑石诗歌写作的目的所在,只是构成后者的因素之一。而这,也许就是哑石诗歌之所以让我们感到晦涩的原因所在——晦涩是针对于寻求意义的难度而言的,如果意义原本就不是诗人最为上心之处,或者哑石并不像大多数诗人那样以惯常的方式“使用”意义,那么,晦涩也就是他诗歌的必然结果了。在我看来,尽管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他诗歌的某些晦涩,又被他的诗歌吸引乃至着迷于此,这或许恰恰透露出现代诗歌某种隐蔽的本质,一种通过语言转换形成的幽微中的暗示。从这个维度看,在哑石的诗歌中,尽管他的语言有着某些晦涩难懂,但仍然是现代主义诗学传统里的一种,在这个传统里,语言是诗歌的手段也是唯一的目的,而对诗人哑石来讲,语言本身的自省精神却是贯穿其写作始终的。所以,当我们感到哑石诗歌中的某些晦涩难懂时,就应该多从这个维度进行洞察和考量,我们会发现,“感受力”而不是所谓“意义”常常是哑石诗歌写作中词语的切入和句子展开、推进的主要目的,但他是向内的、沉思的、决绝的。幽微中的暗示永远比说明更具魅力。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有次去拜访哑石,和他谈到诗的写作,他对我这样说到:诗的写作,除了天份,更需要勤奋,一个诗人,仅凭天份是走不远的。另外,一首诗的语言应该既具有对历史文化的穿越性,还应具有其在当下语境中的触摸感,这样写下的语言,才可能具有其应有的深度与可信度,才是真正进入语言内部的、有质地的语言。同时,一个成熟的诗人,其写作并不在乎有多少读者有多大的阅读量,他的写作除了满足个人的需要与愿望,往往更在意其心目中那些杰出、优秀诗人的评价与肯定,比如,布罗茨基曾在他写作的某个阶段,就是以奥登的评价与肯定为目的的,还有庞德与艾略特……对于哑石的这番话,我深以为然,并进一步认为,一个真正成熟诗人的写作,其文本应永远属于他心目中“无限的少数人”。而这,或许就是哑石几十年来所遵循的基本写作方向、原则与策略。

      由以上对哑石诗歌写作的粗浅认识,我想,作为一个真正走向成熟的诗人,应该通过这样的讨论,渐渐找到跨过汉语现代诗写作门槛的密钥了,那便是,要真正写好汉语现代诗,除了所谓天份,在诗歌观念上的转变与认知上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大量的阅读与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宇宙、自然,对世间万事万物长期敏锐、仔细地观察、思考,在持续不断地写作中培养和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对写作本身所应持有的耐心、耐力,并由此付出具有探索与创造性的写作努力,更是不可或缺的。而这所有的一切,在阅读哑石不断推出的诗歌文本中,我们都能时时切身地感受到。甚至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年近六旬的资深诗人,哑石仍能以其如此高的频率进行诗的写作与探索,其韧性与创造力,是不得不令人叹服和肃然起敬的。这让我不禁想起在2001年卷《诗歌档案》代序《你就写你的诗》一文中的那句话:“你就写你的,写好了就是大家的。你就写你的诗,没人能拿你怎么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诗人的坚守与他写作的可延续性,依然应该体现在他的创造力以及文本在现实大合唱中的不和谐性。所谓独特、殊异、不合时宜,或许正是当代诗人先锋性最为真实的一面,这种孤绝,应该也是当代先锋诗歌的某种纯粹而高贵的品质,仿佛时间的错误中,那种在对话者缺席的现场讲着语言之外的语言,且痛苦、孤独的愉悦着。

2025.8.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卫东:言说在探索与实验的时间现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oro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