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到的书籍
李维斯《动物学校》
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
哈特曼《爱迪生的基因》、《懂得孩子带给父母的恩惠》
乙武洋匡《五体的不满足》
笔记+体会
本书提到人生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机遇:与父母、与爱人、与子女,这三个机遇决定我们的人生,即是命运。我想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父母和子女是无法选择的,但爱人是能够选择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基础,和谐的夫妻关系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卫人父母所要注意的就是给子女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人生哲学对孩子的三观确立有重要作用。只有问题父母,没有问题孩子,心理学研究得出孩子成年后的性格障碍大多来源于孩童时期对父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爱因斯坦提到:若想让孩子变得聪明,就给孩子读童话书。该作者在孩子小时候给她们读《圣经》,待到稍能理解时每天与她们读故事。这样培养她们的理解与写作能力,性格也能够得到发展。作者提到培养孩子的四条原则:一,信仰教育;二,根据孩子的爱好来发展;三,不会强迫孩子;四,帮助孩子养好习惯。诚然,信仰让人有所敬畏,二三原则都可以说是比较理想的教育,而第四点就太重要了,习惯的养成比背诵一首古诗,会写字更重要,习惯亦能促成成功,亦能造就失败。
书中提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多的。作者认为,父母能够给予子女的最好的教育是信任。上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蔡明兰老师提到鼓励孩子,并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学步孩童面前摆放着一本美国地图册,他的父亲说出一个地名宝宝就用手在地图上指出位置,每每孩子指出,他的爸爸就说good good,宝宝高兴的乱蹦乱跳、手舞足蹈,爸爸故意说他要问一个更难的,不管对不对,爸爸总是说good good。我们知道,爸爸并不是说宝宝指的对,而是在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学习。诺贝尔儿童文学奖获得者金星提到:“我不是看到希望才生孩子,只为了造就希望而生孩子。”父母是爱孩子的,爱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父母终日在外工作,不见孩子一面,问起这个他们会说他们是爱孩子的,拼命工作也是为了孩子。然而孩子的想法是爸爸妈妈一点也不爱我。也有父母一出门就给孩子带礼物什么的,长久下来,孩子期待的不再是父母回家,而是父母带回的礼物,或是一次去游乐园的机会。这也提醒父母们,若是用物质来表达爱,孩子就会视父母为提供物质的对象。而那些在幼年没有得到父母关心的孩子更容易形成障碍或缺陷人格。心理学研究得出偏执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始于出生后两到三年之间。书中提到两种性格心理,一是完美主义羞耻心理,这样的人内心不安、自我虐待、极度悲观,而相反的是无羞耻心理,更倾向犯罪此类行为。完美主义的形成源于小时候没有和父母很好交流导致内心自卑与害怕,这样的人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提高其责任感与自信心。所以正如公益广告中常说的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