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吉(继)来
今年正月初四,我回趟老家,看望几个哥哥和弟弟。晚上,我们兄弟几个围坐在土炕上饮酒闲聊时,无意间提起我们村里小学同学,我随便问一下我的小学同学薛占山家庭近况如何,让我听到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的同学是独生子,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学了木匠手艺。结婚后育有一子,孩子还算有出息,大石桥一高毕业后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发展,并在北京娶妻生子,在大兴购买两套住房。占山的母亲早已去世,他的父亲没有续亲,只好和同学一起过。除了冬季,据说占山平时跟大舅哥一起搞工程,挣钱供儿子念书和贴补家用。
他的父亲我也很熟,我在村里读小学时,他是我们大队的自保主任,叫薛桂宣。头几年我在参加亲戚丧事时见过他一面,当时已是八十四岁高龄,在我们村长寿者中能排进前十名,但老人家仍然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坐在凳子上腰杆笔直,面色黝黑发亮。当我的另一个同学占宽向他提起我的时候,她老人家还能记起我的名字,据同学讲,老人每天晚上还能喝上二两白酒,真是让我惊讶不已。我知道,他的母亲就长寿,按着遗传基因,占山的父亲也是长寿之人,如果没有意外,活个百十来岁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一晃,时间又过了五六年,老人在去年家中悬梁自尽,让人唏嘘不已。我问是什么原因让老人走上绝路,据说老人在临死前还写了一份遗书,遗书中道出了一些原委。遗书的内容大致是:父亲年迈,长期自己在家里独自生活,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如果儿子在家里侍弄老人,北京的儿孙也需要照料,为了考虑儿子的困境,自己继续独自生活下去已没有实际意义,怕街坊邻居对父子两好说不好听。据说,老人在临死之前通过熟人把儿子从北京找了回来,没几天,老人就在儿子出去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毅然采取了早已想好的措施,情断义绝,享年90岁。
事情发生后,村里的老老少少议论纷纷。老人家活着的时候,是个明白人,当大队自保主任的时候通情达理,言语不多,秉公办事,是村里群众值得信赖的人。为什么在晚年选择这条路,恐怕也不见得是遗书里所表达的那么简单,或许还有其他难言之隐。我们不去枉驾评论,只是陈述事实。正像有人给我转发的微信所说的那样: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
当今社会,金钱至上,人情纸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现象比比皆是,人间悲剧随时在各种媒体上出现。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还有没有人间伦理?人活着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都有老的时候(除非意外和疾病过早离世)。按照常理,一个农村老人,没有劳保,身边又没儿没女,无人照料,是多么凄惨的事情。有个孝道的儿女,老人不至于走上绝路,这是人尽皆知的。前年春节期间,我还给同学打过电话,他说他在北京,我就问他爸在家里谁管,他对我说,他父亲自己照顾自己,当时我就觉得有种不祥之感。我在想,把这么大岁数的父亲独自留在在家里,对老人是不是有点不公平,作为同学,我也不好做任何评论,做好做歹那是人家自己的事,与我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可我没把自己当外人,真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事情真的就在六年后发生了,我无法猜测我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我倒是为老人不幸离世感到惋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实话,我对老人的孝顺自始至终都亲力亲为,儿媳也做得很好,父母在世的时候都感觉很满意。在一次聚餐时,小学同学王世臣在谈到儿女孝敬老人的话题时,他把我们村里有名的孝顺人从头到尾数了一遍,总共也没超过三个人,其中就有我一个,我也没有感到意外。我始终认为,孝顺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老人给你生命,你需要用一生去回敬。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我始终向高标准看齐,这既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是对后人的示范,更是做人的本分。
我想“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训,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谁也不会否认,这是古往今来作为晚辈对于长辈应有的态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如何处理上有老下有小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和抉择,既要瞻前,又要顾后,顾此失彼是不可取的。在外行善千日,不如在家尽孝一天。我也常常听到同学和朋友坐在一起时,谈到这些伦理问题,大家都有个共识,一致认为,交朋友的前提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孝顺父母,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这种人是不能交的,我举双手赞成这种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