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笔记(七)——《无声告白》读后感
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讲述的是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故事。
全文第一句话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这个家的第二个孩子,父亲詹姆斯是“顶着假名”来到美国的华人后代,为了不与众不同,他拼命地渴望融入人群。
母亲玛丽琳是白种人,立志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可当医生的梦想被现实中的婚礼和三个孩子所替代。
于是父母把自己的愿望都加到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因为她是三个孩子中唯一一个既有着父亲的黑头发又有着母亲的蓝眼睛的。
母亲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把数学,科学,生物,医学灌输给她,好让她显得与众不同,希望她可以替自己完成当医生的梦想。
父亲则总是鼓励她多交朋友,融入人群,别与周围格格不入。
这两种本就相互矛盾的愿望放到了这个十六岁女孩身上,她不敢对妈妈说不,因为怕妈妈再次离家出走。也不敢对爸爸说不,怕爸爸的眉头会皱的更深。她没有朋友,却要假装给朋友打电话到很晚;她讨厌物理,却不得不去应对一次又一次的测试。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哥哥内斯,却因为对父母只关注妹妹既嫉妒又同情而想逃离这个家庭。终于内斯要上大学,莉迪亚的支柱倒了。她想叛逆,选择了和哥哥最讨厌的杰克约会,却发现对杰克最重要的人却是哥哥内斯。
她想重新开始,她决定对父母说“够了”,她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于是她选择了十年前曾经溺水过的那片湖作为开始的起点,因为十年前那的一次溺水,她和哥哥内斯之间开始相互依赖,成为支撑。
可这次没有人将她从水中托起。
莉迪亚的死让这个家庭的种种疮疤都浮到了明面上。父母终于意识到了这个家里的问题,他们的目光终于看到了同样优秀的儿子和一直被遗忘被忽视的小女儿汉娜。他们之间需要说的太多太多。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有很多:种族歧视的压抑;人生价值的分歧;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家人之间的缺少沟通……
我们却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有些父母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转身却又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还冠冕堂皇地说“爱你为你好”。
有些父母一味的付出,却从没问过孩子想要什么。
很多人心里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的柴米油盐所羁绊,心有不甘却又不愿做出改变,只一味地抱怨命运不公。
有些人一方面想融入社会害怕被周围的人孤立,另一方面又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
书的封面上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希望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