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康震老师解读孟郊的《游子吟》,他讲到了“萱草”,并说这是中国的“母亲花”。
真是孤陋寡闻了。
以前只知道,母亲花是指母亲节献给母亲的花——康乃馨,岂不知在中国在数千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母亲花——萱草。
网上巡查,深知其意:
古时的中国游子在远行前,会到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供母亲欣赏,以表孝心,希望亮丽的萱草花给母亲精神慰藉,忘却思子之愁。而且,萱草翠叶萋萋,着花秀秀,焕发出一种外柔内刚、端庄雅达的风采,教人感到亲切和蔼,赏心悦目,所以,古人也把它比喻为慈母的音容。
我想,相比于寄托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康乃馨,这种托物寓意的萱草更能走入人的心底,激起更丰富的内心体验,她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感抒发的寄托,所以也才会进入众多诗人的诗中。
长知识:
据《诗经》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草,借以解愁忘忙,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
西晋的《博物志》中也写道:“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游子诗》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偶书》 王冕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 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白居易 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借问萱逢杜,何如白见刘。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
苏东坡:“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拨,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在50年代,据闻董必武同志在公差外地时,寄给夫人何连芝四句道:“贻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
学诗,带给我这份意外的收获。幸甚至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