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正闻花香,立志向的好时节,学生又纷纷向我汇报起自己新的理想。运动会以后,不服输的小凌向大家宣布:我以后要做运动员!几天后,小凌被体育老师罚站,我问他:“你的理想不是做个运动员吗?为什么连体育课都不好好上了?”他挠挠头,似乎很艰难地想起了他曾经的“理想”:“我后来……我后来觉得,一直做运动员……很没意思……”
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彩色的花朵么?
不要说儿童,任何一个年轻人,都曾辗转反侧、几经权衡,最终改变自己昔日的理想。同时,为了免除后患,便借口声称这是今后必定要后悔的决定。于是,我们都会好奇,年轻时的热情与理想到底是被什么磨灭的?一个不假思索的答案是:现实。可是,反观那些没有被磨灭的年轻人,是因为他们更幸运?抑或是他们的现实境况更宽松?未必。有时,他们的逆境更令人咂舌,只是他们仍旧没有放弃罢了。况且,更有甚者,往往杀身以成仁。
春秋时期,晋灵公不行君道,不仅大量征税以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而且行为乖张,常以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为乐趣。大臣赵盾屡次劝谏,却使晋灵公厌烦,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清晨而往,只见卧室的门敞开着,而赵盾早已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鉏麑退而叹曰:“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但是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不如死也!”最终,触槐而死。《左传》里,动不动舍生取义的人俯拾即是。为了道义、为了理想,命都不要,这样的热情岂能轻易磨灭?
真正的热情和理想能够经得住考验,永远不会磨灭。能够磨灭的,只是曾经对自己不充分的认识。如果说有什么能够消弭了原来的热情,大概是因为不够爱吧?
可是,不够爱又有什么可耻的呢?民谣歌手李志谈及自己的粉丝时,曾经劝其应理性对待自己: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不喜欢我了,不喜欢吉他了,不喜欢音乐了,那就可以大胆放弃。如果不爱了,还要坚持,或许会坠入更深的痛苦。难以坚持、缺乏恒心是我们人性的弱点,但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是人能够“试错”的机能。曾经创办夏山学校的教育家尼尔认为人缺乏恒心,实属常事。他也常立志,兴趣的转换的跨度大且迅速,“人生充满片段的兴趣”。在从事钢笔素描多年后,才发现自己最多只是十流画家,于是便放弃了素描。尼尔以此类推,孩子不断地改变嗜好,他对感兴趣的任何事都会去尝试,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例如,夏山学校里的孩子花了好几个星期造船,如果这时有一个飞行员来参观,那么孩子们可能立刻就会忘掉造了一半的船而开始造起飞机来。孩子们未必要将手头的工作做完,假如他们“移情别恋”,再如何强迫也是无用的。
所有被磨灭过的热情,就像初恋一般,时常会潆洄脑际,然而任何一种放弃,至少事先已经说服了自己。没有自愿,何来熄灭?
我又问小凌:“为什么曾经想要成为运动员呢?”“因为运动员很酷!”确实,通常我们所追逐的理想只是为了博得眼球;追逐某个理想,会使自己很酷,或者令他人觉得自己很酷,正如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说法:你的欲望不过是他者的欲望。某一个理想虽然遗忘了,但追逐理想的热情并不曾磨灭,只是自我清醒了,意识到哪里才是我所需要的。《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父亲阿蒂克斯总是深藏不露,他是镇上最棒的棋手,他会演奏单簧口琴,还是弹无虚发的神枪手。然而,这些年轻时的热情最终被他真正热衷的正义事业所代替,在种族歧视的氛围之中,他是唯一一个愿意为黑人伸张正义的律师,这样的坚守,绝不可能磨灭。
最初,舞剑可能是我们的理想,因为它足够酷,但我们最终可能会做剑鞘,永远封存剑的锋芒,那不是因为我们被现实打败了,毋宁说,这才是真正实现了“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