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享受,它不是一种工具,也不是一种手段。告诉大家,我最好的享受就是读书,所以,就算得不到任何东西,我也愿意一直读书。我多么希望能什么都不做,一心一意地看书啊。可惜,对我来说,这太奢侈了,我花不起这个时间成本。当然,对于不喜欢看书的人来说,看书就不是享受,而是任务了。所以,将读书变成孩子的生活方式,这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如果奖励制度不能让他从潜意识中认可读书,反而让他有了另一种功利心,就要换一种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引导他。不过适当的奖励还是很好的,只是不一定要用金钱的形式,跟孩子分亨读书心得,陪孩子一起读书等等,都是对孩子的奖励。至于具体怎么做,你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慢慢地寻找适合他的方式,慢慢地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要爱上读书,不要光读一些工具性的书,要读一些有正能量的、非功利的书,最好是承载了真理的书比如《道德经》《庄子》等等。
另外,还要找到孩子不爱读书、抗拒读书的原因,只要孩子不抗拒读书,读书就不会变成他“赚钱”的方式,也不会变成他要挟的条件。比如,你要反思一下,看看自己过去买给他的书,是不是适合他这个年纪?是不是符合他的喜好和口味?你不能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读《尤利西斯》,否则,你就会摧毁他的阅读兴趣,也是在逼着他要挟你。所以,我们不要片面地栽判和分析孩子,有时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三十岁之前,我也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托尔斯泰,我那时读托尔斯泰,更像是蜻蜓点水,品不出其中的滋味。三十岁之后,我有了一定的积淀,心变得沉稳了,也有了对生命的感悟,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追求新鲜和快感的孩子了,这时,我才读得进托尔斯泰还越读越有味道。而且,就算一个人已经三十多岁了,如果他夜夜笙歌,混迹于名利场,你叫他看托尔斯泰的作品,他也肯定读不进去,翻开第一页,读上几行字,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呵欠。他也知道托翁是世界级大文豪,托翁的作品肯定很好,但他就是读不进去,一读就会瞌睡。这就是心境的影响。所以,处在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你就要看什么样的书——不过,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书,它都必须充满正能量,不能充满负能量,也不能怂恿你去满足贪欲不能将贪婪和罪恶合理化,否则,你就没有必要读它。只是,正确地判断同样需要智慧,而智慧是需要实践,需要一点点去验证的。所以,你需要多一点耐心,更需要守住自己的向往。向往就是你前进的方向。
一些朋友告诉我,俄罗斯文学已经很少有人读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惊讶,但还是感到非常遗憾。世界就是这样。世界在向一个我们并不随喜的方向发展,但走向这个方向的人,却不一定明白自己对人类的影响——他们以为自己只代表了自己,只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可他们不明白,自己是发展潮流中的一分子,无数个他们,就构成了这样的潮流。同样,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个体虽然仅仅是个体,但不求升华的群体和文化,也正是由这些个体构成的。他们看起来也许很善良,也许无害,但是,当他们变成一个群体、一种趋势的时候,却会让世界走向一个令人担忧的方向。
比如,在你常去的网站和书店里,你也许能看到很多看书——甚至看好书的人,在你经常来往的圈子里,你也会认识很多喜欢看好书的人,你会以为这个世界是充满希望的——当然,我不是说这个世界令人绝望,而是说,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要我们做出任何努力,就自然会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付出努力,而且,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付出努力,而是无数个群体不断地付出努力。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一次又一次发现让人泄气的现象,一次又一次地感叹世界上有太多混混,甚至,我们很多人在某些生命瞬间,也会不知不觉地扮演混混的角色,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那个结果,而是一个方向。我们在做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