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历史的初始条件(二)

中国历史的初始条件(二)

作者: 水木心艺 | 来源:发表于2021-05-12 20:18 被阅读0次

这个城市最终被完全挖掘出来了,它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城市。就是说,它在很长——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被埋掉,又不断地在上面建城市,后面建的人并不知道底下有座城市,这样,最后共建了七个城市。我们估算一下,一个古代城市的平均高度比较保守的估计应该有7米左右,有没有?那么,7个城市,7×7=49米。也就是说,这个城市最初的那个地面,从建第一个城市开始,到第七个城市的顶端,被埋下去了将近50米。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城市,开封,也在黄河之下。但开封有一个问题,开封是因为,黄河河床不断地抬高,它在原地没有动,结果好像它建到河下去了。而莫恒卓-达罗这个城市,它不像刚才说的开封那样,莫恒卓-达罗它是洪水一淌平洋过去的,完全是被埋掉了的。

我想你们能够看得出来,这个洪水的概念,在印度人的观念跟中国人的观念之间,我觉得应当是两个不同的观念。你要知道印度这个地方为什么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比如世界上主要的宗教首先来自印度,佛教,佛教前面的印度教,那么多人相信宗教。印度这个社会有点怪,世俗政治很一般般,基本上很少,很少,偶尔有一点而已。他们缺乏中国的皇帝、天子之类的东西,但是宗教很发达。为什么宗教发达呢?因为这个地方——就像早期释迦牟尼之所以要成为佛教的领袖原因一样,因为他看到的——是过多的灾难,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了对人们的生命、人们的财产的剧烈破坏,生、老、病、死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头,不知道哪一天突然一场大洪水或者什么东西来了,或者突然出现了一场干旱,就把人搞得玩完了。所以,人急需要一种心灵的安慰,于是乎,就出现了宗教,来安慰他们。当年,释迦牟尼碰到那么多躺在地上半死不活的、流脓流血的、缺胳膊少腿的、没衣服穿的、苍蝇吃的、白蚁蚂蚁啃的人……面对如此破败,如此贫困苦难的人们,他想了很多办法来救济,可是救来救去救不了。因为一个一个地救,他没有那么多力量。虽然他是所谓的王子,但是力量有限。后来,他想要有一个终极性的解脱方法。于是,他在菩提树下面坐想,不料一坐竟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一下子想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人为什么痛苦?那是因为人有欲望,如果你没有欲望,你所有的冲突、痛苦就没了。

他最后向这个方向做了一个大解释,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述。仅就原因而言,释迦牟尼所以做出这种思考,主要是这个地方的环境压力所致。这个环境说它很友好,也对,但是好过了头,它一场洪水来了,可以搞得什么都没了。而且这个没了不是暂时的没了,它一次没了,可能两年,甚至五六年都回不过身来。此外,印度的西北部地区,又是一个极端干旱的地区,常常可以几年不下一点雨。这种气候的严重两极分化,致使人们犹如簸箕中的米粒,只能任凭自然这只大簸箕颠来倒去了。幸运者,可勉强留在簸箕里,但命运是折腾、颠簸;不幸者,会轻易出局。

这是与印度比较了,你也可以发现这个地方跟中国没法比。

我们再到“两河”。“两河”之为“两河”,是因为有两条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经这个地方,河流以外全是无垠的沙漠。本地的气候特征是,天然降水一点都没有,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形成沙漠。本地不产水,它的水哪儿来的?是外地来的。所以,这个地方一开始就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对外援的依赖性特别强。外面不给水什么都没有,有水了,它就有生活,有安全。而这个水来自哪里呢?它来自北部高原和东北部的扎格罗斯山。这个外来水它可不像尼罗河那样的,年年都来,有时候它来得很凶,一下淹了整个两河地区,这里就成了一片汪洋。有的时候则是两年、三年不来水,干了。于是乎在这种情况下,你想想看,这个地方生活得很好,容易吗?外援依赖性太强,致使它最后吃了不少亏。

比如说,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件。我们知道巴比伦这个城市,这是世界上一个著名的城市,也是一个文明,俗称巴比伦文明。这个城市在历史记载中有两次被攻破了。为什么只有两次被攻破呢?因为这个城市的城墙建得特别坚固。坚固到什么份上呢?我们知道中国的长城筑得够厉害的,但是我觉得长城可能没有巴比伦的城墙筑的那么牢固。这个巴比伦城墙,它的宽度是26米,高度是92点几米。建筑材料是什么呢?是在那个河里挖起的泥巴,把它做成砖,然后烧干。那些砖是很大很大一块的,一块可能比这张桌子还要大一点。然后用沥青做砖的粘合剂这样垒起来的。而且这个城墙不止一道,它的外围有一条河沟,就是护城河。这个护城河也很宽,把挖河的泥巴用来做砖。然后这个外墙里面还有一道内墙,高度跟外面一样,只是薄一点。两道城墙一条河。

中国有个词,叫固若金汤。这个词用在这儿可能比较合适,你现在应该知道什么叫固若金汤了。当年居鲁士率领很多人去打巴比伦,将近三年都打不开,因为这个城墙的周长也很长,达20几公里。里面储藏的粮食和水有的是,足够可以多少年不跟外面发生关系,都没事,所以外面的人打进去很困难。

最后,波斯人绞尽脑汁,请来了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绕着这个城墙转了好多天,一点办法都没有。若干天后,他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一个什么办法呢?因为巴比伦建筑上有一个特征,它是建筑在河的两岸——像武汉那样,在幼发拉底河的两岸——刚才说的那个外墙是陆地上的墙,河上有若干座桥连通两边的城市,因此,两岸向河的城墙就没有那么高,而且还有很多的通道到河里取水、洗衣服、洗菜。就是说,基本上不设防。一般情形下,因为有湍急的河水长期流,这个地方你也上不来。本来这是没有辙的,这个工程师看了这个地方后,他想了很多天,仍然没有找到攻城的办法。于是,他就骑着马往河的上游走,当他走了几十公里,来到一个地方后,突然茅塞顿开,一个很妙的攻城方案就出来了。

这实际上是巴比伦人自己把自己给坑了。那是很多年以前,当时有一个女王,叫尼托克里司,这位女王为了保证巴比伦生产、生活的安全,为了调制这个城市的洪水问题——因为洪水来了就都淹了嘛——她就在上游很远的地方挖了一个大的人工湖。洪水来了把水统统拦到湖里头去了,下游的城市因此安全了;天旱的时候又把湖水放出来,这样可以缓解旱情,因为这湖里始终有水。应该说在水利建设史上,这本来是很高的一招。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工程师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了这一招。他发现,你既然可以用人工湖来调节这个河水,我何不也因之调节这个水,解决攻城问题呢?只要把河水全部拦到湖里头去了,人工湖的下游就成了干河一道。干的时候城市两边都没有设防,河水一放干,等于说就有一条大路通到城里去了。就这样,这个城市被攻破了。这是第一次被攻破。这一次攻破跟水有关系,因为这个城市太依赖外援了,如果它不那么依赖外援,就不会那么惨。第二次被攻破,那是另外的话题,我们不在这儿讲。

这个地方不但水依赖外援,还有一样东西也依赖外援,这就是建筑材料。“两河”平原只有泥巴和沙,别的没有,连棵树都没有。它的第一棵树是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引进的。当时引进这种树还不是为了建筑材料,而是作为果树引进的,它是海椰枣,是供人们吃食用的树。因为,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毛病,长期的灌溉农业以后,其土壤已经严重地盐碱化了,人们为什么引进这种树呢?就是盐碱化的土地种庄稼已经很困难了。没有树,没有石头,人们要建刚才那么大的城市,没有这两种东西建得起来吗?建不起来。所以这个文明在生长的早期,它就有了第二个外援性的依赖,就是对建筑材料的依赖。这些材料哪儿有呢?就是刚才说的北部的山原和东部的扎格罗斯山。建筑材料你要到别人的地方去要,去弄过来,于是,这便有了第一是外援的依赖,第二是在农业之又外兴起了新型的产业。那是什么产业呢?就是商业、贸易和运输业。因为你的文明的生存和成长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贸易做后盾的话,根本成长不起来。你的房子都没法去建,还不要说建像刚才那么大的城市。而且“两河”地区的城市特别多,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上百个之多,早在公元前4000纪就有著名的苏美尔人建的12个城邦,还有别的一些城市。所有这些城市的建筑材料都要依赖外援。所以这个地方一开始对外面就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是通过商业贸易,以及运输业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产业作为辅助,这个地方的人根本生存不下去。你说作为一个纯农业文明,这个地方是好,还是坏呢?应该不是条件很好的。

    我们再来看尼罗河。这个地方应该是最好的一个地方,虽然它也是沙漠中间的一条河,但这条河很有特点。我们学英文的时候曾学过一篇关于尼罗河的文章,说它每年的6月22号洪水到来,这个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把两岸全部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细泥沙,十月份洪水一退,你就可以在上面丢下种子,然后回家睡觉去,第二年收获就好了。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农业文明环境,但是不要忘记这个地方有两个致命的问题。一个问题是这条河虽然有洪水,每年规律性地来,可是它来的洪水是有限的,只是在河谷地区流一遍,稍微走远几里路就是沙漠、砾地。那些地方地势较高,洪水淹不着,所以不是种庄稼的地方。概要地说,整个尼罗河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只在两岸平均10公里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便是沙漠。这是第一点,范围有限。以此可知,尼罗河养育的人口十分有限。

    第二点,这个地方跟亚洲之间有没有阻隔?没有。我们历史上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个非、亚两洲之间,都是因为太畅通了。比方说摩西,早年犹太人被弄到埃及当奴隶就是因为很容易过去,后来摩西把他们几十万人带出来,也是因为这个地方太容易过来的原因。摩西因此创造了一个新的宗教,叫做犹太教——第一个现代宗教。还有别的故事,很多很多。再比如根据现在最新考证——研究者是一位叫罗尔的英国人,他写了一本书叫《文明的起源》,这本书有80多万字。在这本书里,他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论证了埃及最早的统治者打哪儿来的问题。哪儿来的呢?回答是,来自两河流域。这个事件很早,距今大概有六七千年之久。也即是说,在最早的埃及人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就被人家统治了。这说明它在六七千年前已经受到外面的影响。当然,谨慎一点地说,这还是一个不太可信的事,虽然他论证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记载,就是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亚洲人进入了埃及,把埃及的原统治者赶跑了,后来实际上统治埃及的是亚洲人。再往后,那就不去说它了。真正的埃及人到哪儿去了?不知道。

这说眀,这个地方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农业区,虽然狭小一点,可人们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离亚洲太近了,这里便有点像西亚人自己的菜园子一样,想进去就进,想出就出来。你看亚洲人跟它太多的故事就知道,这个地方自我保护不了。

 再看最后一个地方,迈锡尼-克里特文明。这个克里特它是地中海中间的一个小岛,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迈锡尼是希腊半岛上原来的一个城市(城邦)。历史学家把它们联合起来放在一起,称为一个文明,是因为它们源于同一部族,属同一文明体系。这个文明产生也比较早,距今大概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或者说有五千年历史也可以。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个文明的地理状况,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地中海周边地区不是良好的农业区,第一,它是个海洋;第二,即使周边的陆地,它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平原地区或一个土壤肥沃的地区,甚至土壤连基本厚度都没有。它是什么样的土壤呢?它的土壤条件有点类似于中国广西的喀斯特地貌那种类型,俗称“鸡窝土”。即到处都是裸露的石头山,或者石头,然后在石头窝里面有一点土。这种土一般的最厚地方只有一两尺厚,薄的地方也就是二三十厘米。这种土壤最适合种什么东西呢?种木本植物,不适合草本作物,或者不适合大规模草本作物的种植。所以这个地方最常见的作物是什么?是橄榄、葡萄。那里,粮食也能种一点,比方像麦子也能种一点,但是大规模的种植,大面积的种植业不行。你想想看,这么一个农业条件,这些人能够过好日子吗?如果说米和面粉能够当饭吃,是没问题的话,你能把橄榄和葡萄当饭吃吗?虽然,我们天天都要吃点水果,但是家里每一顿都吃水果,你烦不烦?你肯定要烦。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地方不是很好的农业区。最后人们干什么去了?世界上最早一拨海盗就在这儿生成的,当海盗去了。这个海盗我们等一会儿再来讲它,看它是怎么回事情。

现在我们比较完了,就是把欧亚非大陆上主要的文明比较了一下。我刚才说了一句话,中国是最适合农业文明发育的地方,你现在大概有点印象了。那么,中国后来一直保持了一种单一文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刚才提到说是农民和农业社会,你们就要从这儿开始理解。因为别的所有地方它不可能保持农业和农民的单一性,它们或是这个原因,或是那个原因,是农民了一阵子,但最后都变了种。而只有像中国这种地方,原来是农民,到后来还是农民;原来是农业,后来还是以农业为主。这个条件,这个环境,这个状况它基本上没多大变化。现在我们是在变,可是这个变还有待时日。

这是第一个初始条件,地理环境。

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的初始条件(二)

    这个城市最终被完全挖掘出来了,它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城市。就是说,它在很长——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被埋掉,又不断地...

  • Python while运用

    一、while 循环,让指定的代码重复执行 二、while语句写法: 初始条件设置 —— 通常是重复执行的 计数器...

  • while运用

    一、while 循环,让指定的代码重复执行 二、while语句写法: 初始条件设置 —— 通常是重复执行的 计数器...

  • 蝴蝶效应

    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一,事事无常。 事物...

  • Go语言学习之——for

    for的条件不需要括号条件中初始条件,结束条件和递增表达式都可以省略。1、简单示例 2、省略初始条件 3、没有初始...

  • 读史其二 初始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不可变条件影响最终结果 先上结论。 初始条件分为可变条件和不可变条件。不可变条件随系统演进一直存在,持续发生影响,...

  •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说的是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最...

  • leetcode之二分查找

    二分法特性 已经排好序 时间复杂度 logn 做题重要考虑点 初始条件 max=? min=? 最后没找到,最...

  • 二叉树链式存储

    一、二叉树构造 二、二叉树基本操作 1、打印数据 2、构造空二叉树T 销毁二叉树初始条件: 二叉树T存在。操作结果...

  • Flutter 环境配置

    官方guide: https://flutter.dev/docs/get-started/install初始条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的初始条件(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cz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