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籍
钱和钱还真不一样——《理性的非理性》第七章

钱和钱还真不一样——《理性的非理性》第七章

作者: edwardzhang24 | 来源:发表于2016-08-03 18:50 被阅读0次

前情回顾:文章为什么是自己的好?——《理性的非理性》第六章

1000块钱就是1000块钱,购买力不都一样吗?那为什么说钱和钱不一样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1.音乐会门票

比如说,你提前购买了一张价值800元的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门票。在准备从家里出发去国家大剧院的时候,你发现门票丢了。你知道,这个演出看的人并不多,因为门票贵。所以,去现场仍然可以再花800元买同样的票。问题是,你愿意去现场再花800元买一张门票吗?

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不会。

但如果你之前并没有提前买票,在出发去国家大剧院的时候,发现钱包里有一张800元的超市购物卡丢了,你还会继续去国家大剧院掏钱买票吗?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买票。

这是因为,在我们心里,音乐会门票的800元和购物卡的800元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代表着娱乐预算,既然丢了,再花钱就要超支,想到要花1600元去听场音乐会,就让我们难以接受。后者是购物卡,虽然它丢了,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娱乐预算,所以我们仍然可以继续花钱买票。虽然二者实质上都是丢了800元,却导致了我们完全不同的消费决定。

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在1980年第一个提出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与理论。

该理论解释了以上现象,那就是,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个隐形“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家庭预算如何分配,大体上都有一个平衡。一个账户的钱花光了,就不能轻易动用另一个账户的概念,否则就会打破账户之间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让人不安。


“心理账户”概念让我想起一个熟人的故事:

2.开车费用不能超标吗?

他们家订有一个奇怪的规矩,只要每月开车的费用超过多少多少,就不能动车。只能乘坐公交、轻轨等交通工具。以前,我真是很不理解这种奇怪的行为,买车不就是为了方便吗?担心费用高了,那还不如不买车呢。该熟人正好又在司法系统工作,于是,我就很不厚道地揣测,是不是为了掩人耳目啊?

懂得“心理账户”的概念让我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钱和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某些方面浪费,在另一方面又很节约,那都是基于不同的“心理账户”。这种做法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因此人通常感觉不到“心理账户”对自己的影响。

作者还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3.生日礼物的自行车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自行车:一辆全碳素车体的山地车,7档调节变速,对讨厌北京“首堵”的我来说,具有无法抵御的吸引力。然而,每次看到那几千块的价签,我都舍不得买。几个月以后,我的生日到了,我终于决定买了它。那一天,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像个小孩子一般。

也许,有人会不明白,既然这么喜欢,为什么不早买呢?反正都是自己出钱。

可是,如果平时买了,这辆车就是从日常开支中支出的,我没有这个预算。但是,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就是一笔特别的花销,我就会更加舍得花钱。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奇妙逻辑:作为日常开销,我是舍不得买的;但作为生日礼物,我就很乐于接受。

和作者的自行车案例类似,之前,我在去马尔代夫旅游时无意中也受了“心理账户”的影响。

4.马尔代夫旅行

起初,我们本来只打算去斯里兰卡旅游,因为风景优美、服务一流、性价比也非常高。但我发现马尔代夫离斯里兰卡只有1小时飞机的距离,不如顺便一起玩了,正好我们时间也够。妻子犹豫道,今年我们的旅游预算已经超标了,再去马尔代夫费用会高出不少呢。

但我考虑,反正马尔代夫我们迟早都要去,顺便玩了至少可以节约一些机票钱。但考虑到条件好一些的岛平均每晚住宿要5000多块,我们一时心理上很难接受。于是,我便假惺惺地对妻子说,“因为我们结婚时没钱出国旅游,我一直觉得对不起你,这次马尔代夫之行就当是为我们补上一个蜜月”。妻子开心地接受了!

沙滩屋

作为平常旅游,我可舍不得住5000多块一晚的酒店。但作为“蜜月”,花多少钱都不该计较!“心理账户”帮我们做了决策。

顺带一提,我们在马尔代夫碰到了很多中国新婚夫妇。在交谈中,得知他们有的还是第一次出国,也并不都是有钱人或富二代。但对于一晚上几千块的住宿费却没有一个抱怨的。这意味着,如果人们把度假当成蜜月,他们对价格的接受程度就会相应提高。

“心理账户”不仅能影响我们普通人的消费决策,还能帮助商家牟利,其中成功的案例有“谭木匠”梳子。

5.谭木匠梳子

谭传华,1984年下海经商,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融入了对艺术的思考和实践,把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梳子、做得很有文化味、艺术味和时尚味。今天,谭木匠已经是上市公司了。把一把小小的梳子做得这么成功,固然是谭传华经营有方,但也离不开“心理账户”概念的帮助。

想想一把梳子能卖多少钱?一般几块钱,好一点的几十块。而谭木匠的梳子价格至少也在200-300块以上。作为“日常用品”的梳子,没有人愿意花那么多钱去买一把。但谭木匠把梳子设计、包装成了“礼物”。从“日常开销”账户转到了“礼物”账户,改变了人们对这笔消费的感知和账户归属。归入“礼物”账户后,它突然就不那么贵了。

我自己当然不会去买这么贵的梳子,但我却送了不少给国外客户。我们送的不仅是“礼物”,还是“文化”,古香古色的中国风设计让老外们很是喜欢。

如果说,“心理账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人预算是有限的。但有的时候,有钱人也一样。

6.Lamy笔好贵哦

我一德国大客户,亿万身家,每次来中国都坐头等舱。有一次,我送他一只德国造Lamy钢笔作为圣诞节礼物。他很开心地说,“哇,这支笔好贵哦,我一直没舍得买”。至于吗?不就人民币500多一支吗?我腹诽道,我自己都有两只,一支放公司,一支放家里,因为Lamy是我用过的钢笔中书写感受最好的。

见我司90后新员工使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他也感叹,“1000多欧一个,多贵啊,你们到底挣多少钱一月啊?”。他还得意地拿出自己二手手机炫耀,只花了几十欧,什么功能都有,好划算。

7.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

通常,很少有人是在每一个方面都大方或节约的,人们总是会选择在某些事情上节约,而在其它方面大方。正如做父母的会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孩子报学费高昂的补习班。很多中国人平时节衣缩食,但请客时却从不寒酸。

很多中国人出国旅行,不讲究住宿和吃喝,却会花很多的钱买奢侈品。动辄几千欧元的皮包,欧洲中产阶级都觉得很贵,但在中国消费者眼里,却是“省钱消费”,因为比国内便宜好多,这就是不同的“心理账户”带来的结果。 

懂得“心理账户”概念就能解释以上奇怪的消费现象。这些看不见的隐形账户,会对我们的消费决策产生奇妙的影响。

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有的时候,钱和钱还真不一样!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章:网购为什么疯狂?——《理性的非理性》第八章

相关文章

  • 网购为什么疯狂?——《理性的非理性》第八章

    前情回顾:钱和钱还真不一样——《理性的非理性》第七章 每年在11月11日到来前,很多人都处于兴奋状态,因为光棍节会...

  • 钱和钱还真不一样——《理性的非理性》第七章

    前情回顾:文章为什么是自己的好?——《理性的非理性》第六章 1000块钱就是1000块钱,购买力不都一样吗?那为什...

  • 《内在的天空》读书笔记21

    [心灵自由写作群20180526] day21 第七章 噩梦就是我们跟自己的阴影遭遇。此外还包括那些长期的、非理性...

  • 做到这3点,让你远离陷阱

    上次我们聊了股市中造成绝大多数人亏钱的原因,是“非理性情绪”,在股市中有三种常见的“非理性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人...

  • 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

    ✨理性和非理性的界定: 1、什么是理性? 2、什么是非理性? 2-1 非理性的定义 2-2 分裂的原因 如图: ✨...

  • 理性和非理性

    人之为人,需要先相信理性,掌握理性,认识理性,正确运用理性,把理性作为工具,为生活服务。 无论是叔本华和尼采哲学宣...

  • 芦苇的花絮(349)

    非理性的美是一种罪,非理性的爱也是一种罪,因为,由此引起的冲动就像魔鬼一样施虐于己或施虐于人。 理性的美和理性的爱...

  • 揍了女儿,心会有多痛?

    刚看了简书作者李克富的一篇文章,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理性和非理性都不是人,理性的那是“神”,非理性的那...

  • 价值非理性和工具非理性

    我小的时候大概11,2岁那时候,江姐中的浦志高、红灯记中的王连举这些叛变革命的形象,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对村民说的“我...

  • 可预测的非理性杂谈

    1. 非理性受到狂热情绪和脱离偏差的认知决定 非理性是用来形容偏离预期轨道的行为。于此同时非理性通常受到人的潜意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钱和钱还真不一样——《理性的非理性》第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gu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