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活动,都是一种锻炼】
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多数时候,侧重于指代其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其实,每一场活动,对于老师而言,意义也是非凡。
一、是锻炼,促师能提升
近期,有一场全体师生全员参与的活动—春季运动会。因是“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其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为此,不仅需根据主题提前预设,还需针对生成,及时调整。
(一)根据主题,提前预设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运动会的主题除运动之外,还应融入爱国主义。
其实,爱国主义是一直都有的底色,但是,今年需努力让这一底色更加外显。
如何实现呢?以社团为单位,排练和表演一个节目,未尝不可,但是气势与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匹配不上,总觉欠缺。
怎么办呢?围绕这一目标,运动会筹备组积极思考,发挥整合思维,将已经完成的、兼顾和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四年级全员参与的红旗操引入运动会开幕式,从理论上来说,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经历这一过程,于参与者而言,是一种师能的提升。尤其体现在设计的意识和整合的能力。
(二)根据生成,及时调整
经过围绕主题的精心预设,目前春季运动会的开幕式便形成了健康运动主题、爱国主义主题为主,班级表演、年级表演共存的格局。
既有以班级为单位的、侧重健康运动主题的表演,又有以年级为单位的、侧重爱国主义教育的红旗操。
正因如此,问题也接踵而至。两种形式的表演如何实现无痕过渡,做到不影响开幕式的完整性,不降低开幕式的观赏性呢?
最初的设想是,先所有班级在操场站定,再各班级依次入场。入场结束,除四年级以外的班级按照口令,向不同方向和区域平移,共同观看红旗操。待四年级红旗操表演结束,其余年级再整体平移回到原位,继续观看开幕式的其他表演。
这个方案形成于周一中午。为了检验预设,保证有序,从周一下午,即开始训练。虽用时近两节课,但训练进展不大,与预想和期望的有序还差距甚大。
分析原因后,张纯及时于当天训练结束后,组织各班级的班主任开会,集中明确这个环节的要求以及目标。
然后,因为周二有雨,直到周三下午,才有机会检验周一下午会议的效果。尽管,现场总指挥徐月已使尽浑身解数,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逐个班级逐个班级分散训练,但一节课后,仍平移比较混乱。怎么办?
张纯建议迅速调整,换成另外一种方案—红旗操后,再逐班入场。如此调整,行不行呢?需要一分为二予以考量。
首先,如此调整有其优点,那就是可避免整个年级移动很有可能带来的无序,但是,也有不足,那就是其他年级无法现场观看四年级的红旗操。
优点自然需要保留,那不足呢?有没有什么弥补的办法?张纯也已有备选方案—其他年级可以通过大课间观看或者视频观看的方式来弥补无法现场观看的遗憾,且视频观看,因不受场地限制,甚至能比现场观看还要清楚。
既然如此,赶紧调整。于是,周三下午班队会的训练内容调整为先所有班级在外围消防通道指定位置站好,再从二年级开始依次入场。在此之前,四年级已表演完红旗操,并有序退场到达外围指定位置。
效果怎么样呢?用甄主任的话来说,这次很有秩序,挺好的!
因为有序,所以省时,以致还来得及在放学前,全场练上一遍大合唱……
回顾调整方案前的训练情景,再看看调整方案后的训练现场,大家都为能及时调整,且能一步调整到位,而感到高兴,甚至,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庆幸。
调整后的有序,是对调整的检验,对于方案调整的参与者而言,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而有益经验的积累,于参与者而言,恰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关于活动之于教师的意义,以上仅谈到对师能提升的促动,还有之于师德的意义,明日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