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二看过一部言情小说,那是人生中看的第一部言情小说,当时是银冰借给我看的,那是她姐姐的书。听说女生都挺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好像说的挺有道理的,只不过我看的不多,屈指可数,我知道的言情小说家只有亦舒和桐华。看的第一本言情小说是亦舒的作品。关于亦舒,我们这一代的人或许会有些陌生,她是和琼瑶阿姨齐名的作家。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
前不久朋友推荐我去看《流金岁月》,她认为我会喜欢那样风格的电视剧,题材很好,演员颜值演技都在线,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视剧。其实我也有关注这部剧,因为是亦舒的作品翻拍的,就多关注了一些。当时还给朋友讲了很多亦舒的事情,她的一些个人情感经历对她创作的作品的影响,其实了解亦舒的人大概都知道她作品主题最后都会回归到独立女性的成功蜕变。她笔下的女性有着与生俱来的爆发力,在情感面前可以是飞蛾扑火般去寻爱,在惨遭背弃后也能浴火重生般去成长。以前也有舍友喜欢看言情小说,只不过她没听说过亦舒,其实我倒是问过不少身边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女性朋友,但大多数都不知道她,想来也是情有可原的,记得高一语文老师就提及过亦舒,说亦舒和琼瑶是她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当时看着台上快退休的语文老师,我心想着:老师,没想到我的青春跨越了年代和你们的青春发生了叠合。
我以前很喜欢看《我的前半生》,一直被死党吐槽,她看网上评论后觉得评论解读得很独到,一直认为《我的前半生》是一部三观不正的作品,直到现在,她依旧是这么认为的,有时候想想觉得思想观念的力量真的是强大,一些思想观念会慢慢往人脑中渗入,然后根深蒂固。理解,认同,执行……由此看来,关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邻域的信息接受,我们真的要引起重视的。
看过李诞和许知远的一次谈话,他们说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了批判质疑精神,很多人好像在信息社会里只是去接受信息而没有去真正地筛选信息、质疑信息的可靠性。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朱艾雨老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关于创新批判精神的讲解,他也提到这样的问题,记得当时他说“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思想精神现状是很可悲的,我在现在的青年人身上看不到那份朝气蓬勃,什么标榜佛系、享乐主义的人一大堆,感觉他们脑子里空空的,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明天要做些什么。”对批判精神的讲解,老师教导我们首先不要迷信真理。朱艾雨老师是我第一学期最喜欢的老师,马院的老师真的都很博学,每次上他的课,对思考问题的分析要跨很多领域才能分析得比较全面,这是他本人很喜欢的一种方式,政治、经济、军事、历史……针砭时弊的也很多,感觉上他的课思考的问题都比较有深度。但上他的课程都没书,学分也低,他从来都没点名,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这么个宝藏老师,作为必修课程,感觉上课的人不怎么多,不免对他的付出感到惋惜。
有时候我会感觉到一种恐惧,怕自己陷入文殛的状态,怕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愧疚恐惧,我不过是其中一员而已。这种恐惧需要运用认识论去找寻ontology,该说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自我安慰了。“是不是读的书不够多才会那么庸人自扰?是不是想的太多,做得太少才备受良心的困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