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云南到四川没有高速公路。我从昆明开车回老家乐山,一般是走昭通过水富到宜宾,再经富顺到自贡荣县,然后进入井研的竹园,五通牛华,路况不好且漫长,中途还要在宜宾歇一晚。
有次返昆,遇大雾天气,磨磨蹭蹭过了十点才上路,到了牛华镇,那雾竟愈发浓烈起来,干脆将车停一黄桷树下,寻思着找一小饭馆把午饭对付了。路边正好有一灶头置门外,老板见食客上门忙不迭招呼,把我们让进旁边一屋,大约是过去的住房。里面除了两张吃饭的桌子,还摆着长条沙发,墙上中间位置,挂了幅国画,两边一幅对联。那字斗碗大小,隶楷转换皆有法度,落款一概有“志成”二字。
(乐山书画家张志成作品)
那个时期,我在云南一家省级经济文化月刊担任总编辑,见识过各地州的书画艺术,心中暗想,凭这随便挂在乡村路边餐馆的书画,挂去云南美术馆也毫不逊色。
四川的乐山,风景绝佳名闻国内,近代大儒马一浮有诗证:“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自汉唐以来一直浓郁。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黄庭坚、苏轼等在这个地方留下诗篇,边塞诗人岑参、自诩“六十年间万首诗”的南宋陆游和晚清诗人赵熙在这里或做官或教书。火尽薪传,代际延绵。
明清时期,食盐开采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自当相辅相成。清代道光时期川南大盐商王伟钦(字敬庭),不仅全额出资五千两白银修复乐山张公桥,出资两万两白银修整河堤,从五通桥杨柳湾筑堤数里至四望关,引水归江,还对当时名闻全川的成都“槐轩学派”掌门人刘沅进行资助。
如果溯源嘉州画派历史,一个叫吴成之(字国桢,号芒溪老农)的先生不能忘记。吴成之系川内乐至县人,民国初期移居乐山五通桥,以花鸟画、泥塑出名,尤其擅长画公鸡和芦雁,作品工写结合,笔墨洒脱,兼具“海派”遗韵,其画艺盛名民国年代,李琼久、张志成、钱光滢、张邯等深受其影响。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一代国画大师的李琼久先生回忆,“吴成之画好,字也好,修养全面。”
(吴成之作品,印石山人提供)
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弟。民国时期的艺术家们,他们坚守着儒家文化的底线,待人低调真诚,言传身教,后来嘉州画院的老师们,从李琼久到杨风、刘朝东、张志成等,再传递给他们的弟子,盛志中、余龙、胡小兵……徐志学、黄文元、党菠、一代代光耀着艺术的烟火气息,同时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普通民众对艺术的热爱。
有一次与乐山才子廖学良喝茶,已到晚饭时间,学良兄推荐我们去一小餐馆,地点在王浩儿原来老一中旁。一丰韵犹存的妇人在打理,是西坝豆腐杨元庆家的人。餐厅不大,四围墙上掛满了名家字画。据说早些年,杨师傅元庆在大佛寺一宾馆做豆腐,很受南来北往客人欢迎。一些书画名家吃了杨家豆腐赞不绝口,以书画相赠。杨师傅家后人把字画掛上,继续举起西坝豆腐大旗,生意兴隆。
正所谓老店何须百年,有美味和艺术佐餐足也。
艺术也就在这烟火人间潜移默化进入所有食客的视线。
类似的艺术烟火在乐山非常普遍。但凡是有点文化修养的人家,家里都有那么几幅字画。前些年学会了打四川麻将,每次回乡,老同学老战友都要喊我去学习108号文件。有个叫杨明郎的同学住在张公桥影剧院对面,他学习的同时需要我们配合。学习地点选在一家私人酒店楼上。老板是张威同学的熟人,外号兔耳辉,据说一度是乐山江湖上的名人。
一踏入兔耳辉的酒店,从走廊到大厅,掛满了乐山名画家们的作品,让我惊叹江湖之奇。及至和兔耳辉熟了,方知其过往踪迹片羽。酒店掛的书画中,最多的是一位叫邓秋岚先生的作品。花鸟、山水、书法皆有,是个全能画家。后来听秋岚先生的徒弟,网名叫“世尘来过”的介绍,邓秋岚先生出生眉山世家,1935年就读成都南虹艺专,张群为其幺爸巴金为其表兄,艺术上受到大千、悲鸿等大家指教,为人为艺十分低调,长期在乐山文工团担任美工。
(邓秋岚作品,“世尘来过”提供)
那位叫“世尘来过”的网友说,“秋岚先生身上具有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的所有气质,可能因为军人出身原因一生铁骨铮铮,对晚辈却又谦逊平和慈详。”这样一介绍,我仿佛似曾相识,2006年我返乡照顾母亲,有位在电视台工作的年轻才女喜欢读书,常来找我借书,讨论一些人间消息。她告诉我,有位书画家老师每周四教她写字,老师住草堂寺文工团宿舍,叫邓秋岚先生。常在她嘴上听到先生的好修养,其诲人不倦之情溢于言表,还说有机会介绍我与秋翁认识。
电视台工作的才女是我欣赏的。几十年岁月浸染,我有一个识别人的方法,大凡德才兼善之人,他们尊奉的老师,必是我认可的老师。
这些年,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今天的艺术家与邓秋岚们的差异,从吴成之到李琼久、张志成、邓秋岚、盛志中等。他们的性情、操守、豁达,简单扫描他们,可能不得要领。我们曾经有过的文人传统,大多流矢在金钱和虚情假意中。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留下的艺术作品,一直在民间流传,还有他们的作品收藏家和徒弟们送他们最后一程,蛮荒野地中留下他们伟岸的身影。
认识一位乐山富婆,她欣赏我对中国书画的认识,列举了一批当下活着的去世的书画家名字,想听听我对那些人的收藏意见。我说乐山师范学院有位教授李开能,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在画家盛志中先生的追悼会上评价说,“德艺双馨”。在参观张志成先生遗作展时也用了“德艺双馨”四字。我十分赞同,里面包含的烟火气息正是收藏的基本要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