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发生于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时期,历时100多天,主要以治贪、治宦、削藩为目的发动变革,但以永贞内禅为标志而宣告失败,颇有些“百日维新”的意思。永贞革新的昙花一现,非但没有改变唐王朝积重难返的弊端,反而使唐朝更加黑暗。
唐朝经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而不幸的是,唐朝沿袭到李诵这一代,已经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中央集权遭到了空前削弱。宦官居高位始于唐玄宗李世民时期的高力士,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君主不在信任朝臣,而把军权交于宦官执掌,进一步推动了宦官集团的兴起,宦官势力甚嚣尘上。内患根深,外忧蒂固,宦官把持军权,专横跋扈无所顾忌,而安史之乱也导致唐朝对藩镇势力的进一步失控,藩镇造反此起彼伏,中央集权在唐朝中后期已经无以为存。同时伴随的是朋党之争的白热化,唐顺宗时期,朝廷内部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各自结党制衡,从武后称帝启用寒衣后,南方寒俊和北方士族的争斗渐渐明朗。
面对唐王朝的黑暗,李诵太子时期便下决心革故鼎新。
百日革新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一月二十三日(癸巳),德宗驾崩。二十六日(丙申),太子即位,是为顺宗李诵。永贞革新自此拉开序幕。自李诵继位起,至同年八月顺宗被逼禅位止,在位不到一年,他所推行的革新党派在位和施行实质不足百日。革新派由李诵所信任的王伾、王叔文为首,同时,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也都与二王相结,最终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党派。
永贞革新
革新派主要举措:
取缔宫市制度。唐德宗时期,宦官借宫中采购为名,于集市巧取豪夺,公然讹诈劫掠,称为宫市,百姓又恨又怕。白居易的《卖炭翁》正是当时宫市的真实写照:“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顺宗继位,罢免五坊小使臣当职的宦官,借此拉开打压宦官集团的序幕。
取消进奉、打击贪官。顺宗深知进奉之内幕,各地方官员及其幕僚,为讨好皇帝而形成月进、日进之至,但进奉之钱物多搜刮于管辖内的民脂民膏,导致贪腐日重,苛政猛于虎。取消进奉,关闭贪官朝贡之门路,以上率下,治贪官于任内,百姓交口称赞。
正是唐顺宗对内裁撤宦官、遣返宫中侍女教坊,对外限制藩镇财权、军权;收回、减免税赋,百姓称道。
永贞内禅和二王八司马
革新进行得虽迅猛,但许多根本问题却无形中阻碍、制约其施行,革新流产。首先是政令不通,顺宗与革新派的联系不畅通,革新政令的上传下达,仍旧沿袭经宦官内侍秉值的旧习,许多新策施行起来程序冗长,收效甚微。其次是宦官专权非一曝十寒,早已于宫内军中根深蒂固,收回军权仅仅靠罢免、更换宦官,任用军职,密令还未实施即被宦官所提防,计划往往落空。要说革新还有其成功之处,就是减免了当时百姓的一些苛捐杂税,百姓得以生息。但革新派朝廷为官,避免不了要被御史监察制度所限制,这是皇帝不能干涉和左右的,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拉拢御史官吏打压革新派,预示着永贞革新的失败。
最终,宦官俱文珍逼顺宗退位,新帝对革新派清洗罢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历史事实自此摆上明面,朋党之争成为常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