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曾国藩进翰林院后,起初还飘飘然,言谈举止中透出傲慢,可后来和翰林院里的其他精英们一比,又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因为出身农民的家庭没有藏书,除了四书五经等应试教材外,他就没有读过什么书,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修养,加上他一口难懂的湘乡土话,穿的土里土气,长得土头土脑,根本没有学者的气质和大儒的风范。
他在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后,认识到自已的视野是多么的狭窄,自我反省后,发现自已有心浮气躁、为人傲慢和虚伪的毛病,决心要学做圣人,改变自已。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曾国藩在30岁为自己的人生定位了目标就是要做圣人,并成他的终身目标。
他首先从写日记开始。目的是为了反省自己。规定每天要用楷体记日记,每天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是每日必须完成的项目的下限。
他在记日记的时候,对自己常爱犯的毛病高度警惕,时刻反省着。
他还常将日记给朋友看,用外力来督促自己,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把日记给朋友看,将自己的行为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记日记的习惯,坚持了一生。通过记日记不断的反省,他变得越来越完美。
我现在也坚持每天记晨间日记,安排当天的工作,反思昨天的行为。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两年。
晨间日记使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有序,使我不断的遇到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