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用kindle看书的时候,突然回想起以前读纸质书的时代。
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天忙着学习,看的课外书不算多。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初中时候,学校有一个小的图书馆,晚间上自习之前,会到那里读点东西。当时的阅读速度很慢,现在看应该是理解速度慢造成的。
看过的书中,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本杂志。当时讲到家乡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但在创立企业过程中遇到种种难题的那种艰苦状况,印象很深刻。
再后来有些印象的,就是读大学了。那时图书馆的书不算多,但也会偶尔进去转转。由于建校时间很长且没有重新装修,里面的陈列布置给人一种仿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
转眼间,就是工作之后的事情了。工作和没有参加工作感觉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进入社会之前,目标是不需要设定的,比如要考出好成绩,考一所好大学。但进社会工作之后,突然之间没有了自动设定好的目标。而这个时候目标需要自己去设定。
那么自己该设定一个什么目标呢?后来觉着那就选读书吧,毕竟上学时候读的课外书太少了,于是开始找一些经典的书去读。有的时候周末也不出去,就是呆在屋子里,完成自己设定的读书目标。
关于读书,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参加读书会,每次读书会都会邀请一些商业或者学术界领袖,几个大师谈古论今,而我们在一旁围观。大咖不愧是大咖,它们的语言或是诙谐幽默,或是充满智慧,不得不佩服大量的读书和丰富的阅历,赋予了他们一种独有的智慧。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一次读书会上,俞敏洪谈到,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只是一页写满密密麻麻字的纸。只有读了大量的经典好书,一个人才会变成一本书。由此也可以看到读好书的魅力所在。
为了提高阅读量,有段时间基本是起早贪晚的读。媳妇甚至调侃道:你读了这么多书,也没见你有什么变化。
我想了想,似乎确实没有太好的反驳理由,只能勉强回复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嘛。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发现媳妇的调侃也不是没有道理。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读了那么多的书,但真正去践行的太少。有的时候为了读书而去读书,其实已经失去了读书的很大一部分意义。
后来有了书柜,就把书全部放进了书柜,把书摆到书柜才发现,自己读过的书虽不算多,但感觉也是蛮有成果的。后来还幻想着将来也要读出一屋子的书,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可以扎进书的海洋,尽情去读自己想读的书。
时代总是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读纸质的书,更多的是在kindle上买书读书。
后来慢慢发现,读电子书有着诸多优点。不但便于携带,随时可以阅读,标注方便,而且支持关键词检索。想搜索的内容,很可能就在已经读过的书中。
时代迅猛发展,很多内容不是通过书籍获得,反而可能是一段视频、一篇文章。由此看来积满一屋子书这个理想要暂时放一放了。其实后来觉着何必追求这种形式呢,只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移动的书房,这不是更好嘛,这才是自己追求的真正目标嘛。
读过的书中,很喜欢财经作家吴晓波写过的一本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确,美好的事物不多,但读书应该算一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