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一步一步找到自己感受的根源:
*他没有按时完成报告我很生气。
当我们这么说,认为生气的感受是由他人引起;这里暗含的期待是,我希望他按时完成报告。
*他没有按时完成报告,我很生气,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认为不按时完成工作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个价值观引起我生气的感受。
*他没有按时完成报告,我很生气,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高效的推进。
我生气,因为我的需要未得到满足。
“我们不高兴是我们的愿望和需要没有被满足,别人的行为只是刺激因素,并不是对方的错。”
【把愿望/需要说得越清楚,越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比如指责老公:每天都在加班应酬,家里就像你住的旅店一样 !
说这样的话想得到什么样的回应呢?这是一种情绪发泄,大概率会招致争吵。
试试表达感受和需要:一周五天你都深夜回家,我已经休息了;周末你不是在家睡觉就是外出见朋友,我感到很孤单,我希望每周能安排一段我们两个人的时光。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这个感受大概在我小时候生活在妈妈身边时最为明显。妈妈生气了,都不敢大声说话,突然就变的乖巧懂事的不得了,吃完饭赶忙洗碗收拾。生怕引火上身…。
刚工作时遇到的领导也是如此,赶上领导脾气不好的一天,恨不得躲在墙角不要被看见。领导不高兴,自己都不敢太高兴……」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虽然不再为他人负责,但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显得生硬
「长大一些,有了自己独立的认知体系,对妈妈也不再言听计从,在她生气时表现的冷漠事不关己,甚至嘲笑…;在领导面前,仍会表现的乖顺,但并不觉得恐惧或为此要承担什么责任。」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乐于互助。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或内疚
「让我彻底改变的是因为我老公(当时的男朋友)的出现。他会因为一些事情烦躁生气,转身面对我时依旧可以一脸温柔微笑。讲太多道理也不如身边有个活生生的例子。在一旁忐忑的我,瞬间释然,我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任。
现在老公不开心时,一般我们会交流很久,我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询问他我可以为他做什么。然后,照顾好他的生活(饮食起居),让他有精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对于妈妈任何的脾气,都会被我们姐妹戏称:老顽童又不高兴了。我们一起哄她开心,带她玩耍。」(此处想推荐一本书:《流放的老国王》让我们学会与年老的父母相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需要为他人的需要负责,同样别人也没有义务为满足我们而牺牲,我们对自己负有完全的责任。
20211123|《非暴力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