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姑娘
最近真的是越来越喜欢《奇葩说》了,比如说的刚刚看完的辩题:
"大学开恋爱必修课,你支持吗?"
个人的观点观点是支持的,但是最后决定让我以此来写一篇文章的是席瑞的观点
“恋爱课,不仅是教你恋爱,更是教你认识内在的自己”
是的,我们终究要学会面对亲密关系,要学会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学会去面对真实的、立体的人。你那些不会的知识,总有人会教你,你有可能会成长,有可能会受伤,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学生时期,有人能给你正确的引导呢?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对亲密关系的认知问题。

一.不是因为谈恋爱而知道亲密关系,而是因为先知道亲密关系,能够更好的谈恋爱。
我以前很自卑,尤其是面对异性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是不值得被爱的,我可能属于知乎的那一类“在缺爱的家庭中成长是什么体验?”的人
在我遇见张先生以前,观念特别封闭和保守,觉得谈恋爱仅限于亲亲抱抱,再也不能有更多,否则女孩子会很掉价。第一次为爱鼓掌,觉得特别痛苦,自责了自己一个月,每天都很难受,质问自己“我怎么可以这样子?”
真的,我觉得如果那时候有人跟我说,“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吃饭喝水一样”,我也不至于这么无知
“那些不是在亲密关系中受伤的人,不会因为TA想要故意去伤害别人,而是因为TA不知道一句“你怎么这么胖”会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不会爱,不会表达,这才是造成伤害的来源。
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有恋爱经验的人相处起来似乎更舒服一些?
因为,那都是有人用青春陪TA成长啊。
所幸,张先生足够温暖,陪我走过了所有的阴霾。

二.学会亲密关系,教你更好的认识内在的自己
以前喜欢胖丘的时候,特别痛苦。
一方面,觉得我真的很欣赏这样的人;另一方面觉得,我是不是不应这样子?
然后会很纠结,患得患失,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在自我和解,又自我推翻的阶段。
我后面是怎么走出来的呢?心理学
我阅读了大量和心理学相关的文章:“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共333讲,全学完了;陈海贤的“亲密关系”课程,几乎每天在做菜的时候都会听;了解了原生家庭,承认自己是缺爱的;读李银河,也坚持简书写心理学系列的文章,分析我与世界。
这就是我10-11月心理学相关的事儿特别多的原因。
当我对亲密关系认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就能用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周围的关系
当我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意识到,啊,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被比自己成熟比自己优秀的人吸引了而已,你又何必那么责怪自己呢?
真是想抱抱过去的自己。
我11月份接触到了一本心理学新书《了不起的我》,当我在阅读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没有在心理学中找代入感和认同感了。
那一刻,我是释然的。
不可否认,有这样的朋友还是很好的事儿。但是,如果有人当初能有人告诉我,“这是很正常的”,我也就不会责怪自己了,能更好的,全纳自己。
如果有人能教我由我读了这么多心理学的书之后才获得的知识,我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
如果我那会儿能有现在的淡然,我可能能更正确认识与他人所建立的联系。

三.学会恋爱,不仅学的是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更是学情商
我见过情商最高的人,是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一个如太阳一样的人。
从大家都还懵懵懂懂的初中就开始谈恋爱,问题是,大家都是懵懂的,但是她的非常清晰的,知道怎样照顾对方的感受,知道怎么样表达自己。
理所当然的,她很受欢迎,不仅受男生的欢迎,而且受女生的欢迎。不到一米五的个子,但几乎整个年级都认识她。
她能大大方方的处理和异性的关系。在那种高中大家都忌讳早恋的时候,她能自如的和男朋友牵手拥抱,几乎完美践行的什么叫“撒娇女人最好命”
她也是很好的处理与同性的关系,一句话就能让你暖至心田。我高二文理文科了之后,我们在不同的班级。有一次,我生病了,想找她陪我一起去看病,但是我特别担心打扰她,但是她说
“能被你需要,我觉得特别幸福啊”
一句话,让我放下了所有的负担,并且铭记至今。
她是我高中的唯一的最好的朋友,但我不是她唯一的最好的朋友,她有很多朋友。但是这样的人,让我完全生不起气来,我反而越发珍惜每一次和她相处的日子。
关键是,她成绩还特别好,几乎班级前三,情商智商都在线
后来问她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因为这是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啊”
生在有爱家庭里的人,心中自带温暖。
而如果恰好你不是在这样的家庭,如果能有恋爱课教你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其实你早可以不用这么纠结。

其实,我们要争论的核心,不是要不要开恋爱必修课的问题,而是开之后,如何教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理论多于实践,形式化严重。大部分老师,只教书不育人;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也很差。
所以,如果大学开恋爱必修课,想想如何更好的教和更好的吸收知识才是核心。
至于为什么一定是开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借用大王的一句话,
“像我脸皮这么薄的人,如果不是必修课,我好意思去上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