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婆婆过七十大寿,家里来了很多客人。我发现,今年的聚会,老少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了。
疫情前,每到过年,我就非常头大。因为从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几乎天天就是走亲访友,从中午吃到晚上。江阴过了正月十五,每周还要走节场,又是一大堆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这样一算,从过年几乎要吃到五月份。对于不太喜欢到处吃喝应酬的我,实在是件苦差事!
但是经过三年疫情,今年相聚的画风突变。在婆婆的寿宴上,“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愈发明显!
按照习俗,乡下中午吃面,晚上聚餐。以往,亲戚们都早早就要来拜寿,然后一屋子的人,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嗑瓜子,闲话家常。主人家忙着倒茶送水,嘘寒问暖,忙得不亦乐乎。至于彼此到底说了什么,都不重要。大家都在这种“忙碌的亲情”中,互相喂养彼此!
而这一次,除了几个老长辈,年轻一辈基本是直奔饭店吃面,有的甚至就没有参加,到晚上再赴宴。吃完面以后,小的又各自忙各自的事去了,没有人聚在一起瞎聊。我们也轻轻松松,中午休息一下,远没有想象中的忙碌。
感受最深的是到了晚上聚餐。以往都是主人家安排座位,以家庭为单位,基本是两家一桌。但是这一次,大家都是按个人喜好,谈得来的自动凑成一桌。
婆婆穿着红衣服,热情地招待家里的客人。她一向喜欢热闹,这样的场面,更是她特别擅长的。
我呢,乐的清闲。反正有一大半亲戚我都不认识,认识的也仅仅点头寒暄,不做交谈!直接就离开了所谓的“正桌”,带着孩子和最聊的来的表弟夫妇坐在了一起。
进餐时,我们三个边吃边聊。表弟媳妇生意场上八面玲珑,但是为人直爽,不是那种小鸡肚肠的人,所以我和她颇合得来。在一起,什么都可以敞开聊,简简单单,不需要应付客套。两个女儿也喜欢这个婶婶。
而表弟和我一样,工作之余,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内在的一份思考和感受。先生曾经开玩笑,我和他,都是属于情感淡漠的“书呆子”。
我们谈到这一年的个人经历,颇有惺惺相惜之感。过去的一年,我们都历经了工作中的人事变化,也开始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他说:“我曾经非常煎熬,但是一旦挺过来了,发现曾经以为要好的,重要的人,都离开了我的生活。原来以为是我要把我的好东西让别人知道,但是那些人,是接不住。现在,我熬过来以后,我不再急急忙忙解决问题,相反,是别人主动找到我,我还要是否愿意与他们合作。”
我说,是啊,其实很多问题是不需要解决的,唯一需要解决的,只有我们自己。
他鼓励我:“你要坚定去做你想做的,把心定下来,我们自己成长了,想清楚要什么,比什么都重要。”我点点头,这一点,我亦是深有同感。
弟媳妇在旁边说:“你们两个,就是进入社会太晚。像我,很早就出社会,什么事,不就是不要和自己的情绪去较劲嘛!没那么多讲究!”
我抱抱她,说:“你看,你不要老觉得自己没文化,我们俩,都要拜你为师呢。我啊,就是自己吃了亏,所以现在,就希望孩子很小就了解社会大学的真相。”
我们又谈到关于聚会。放眼望去,亲戚之间能明显看出来,哪几家更合得来。我说:“年过四十,越发觉得,只愿意和同频的人交往了,以前我就不喜欢应付别人,现在更是如此,人不贵多,贵在契合!”
表弟说:“是啊,我也是这个态度。老一辈喜欢走亲访友,想聚就聚,我现在也是态度鲜明,敢于拒绝。”
对,这句话深得我心!我说,现在让我不舒服的地方,觉得耗能的地方,我选择直接离开。我要有自己的屏蔽力。
一场晚宴结束,大鱼大肉动筷无几。但是和他们的聊天却很敞开。我想,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相聚,我们可以在一起,探讨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感受,吸收彼此的观点。乐在其中!
以前听过一句话:血亲不如法亲亲。我想,随着时代的巨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不再是在意吃喝应酬的物欲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维系,也不再仅仅依赖于血缘亲情,更多的是依赖彼此的价值体系和自我认同。
在过年的聚会上,我看到了文明又迈进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