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惊蛰,古称“启蛰”,是指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它宣告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正式开始,是大自然生命力的一次集中爆发。
今年的惊蛰未到,却雷声先行。前两日傍晚,突响惊雷,天降豆大的冰雹,是惊是喜?
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好不容易等来周末的春暖繁花盛开,各种花儿正在竞相在努力绽放,真担心一场冰雹提早结束花儿的短暂花期,一夜之间被雨打风吹去,成了落花流水,这无异于惊雷。
但同时,这一声惊雷,也叫醒了沉睡的精灵,告诉过冬的小伙伴们,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已经来了,该收拾行囊决战开工了。
自然的造化,自然的天成,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一种敬畏,还有一种期待。
春雷乍动,万物复苏,民间也有许多有趣的习俗,每一项习俗里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吉祥安康的追求。
当然,惊蛰的来源与古老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春雷响,万物长”,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的许多习俗都围绕着农事活动展开。
在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民以食为天,对土地、对天地是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敬畏。在春耕的时候农民祭拜土地神、神农,祈求丰收,并开始修剪果树、施肥育苗。 还有的会蒙制鼓皮以示敬意,祈求风调雨顺。鼓声如雷,象征着对大自然力量的呼应,也寓意着人们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一年的劳作中。
“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强调及时耕作的重要性。
惊蛰时节,蛰伏的昆虫苏醒,古人会在墙角、门槛撒石灰,或用艾草熏屋,以驱赶害虫,保护家宅和农作物。
部分地区还会拍打纸剪的“害虫”图案,寓意驱除病害,祈求健康。
在饮食有吃梨的习俗,民间认为惊蛰吃梨可远离疾病、虫害,亦有“离家创业”的吉祥寓意。
同时,由于春季干燥,梨有润肺止咳之效,符合春季养生需求。清淡饮食:多吃春笋、菠菜等时令蔬菜,少食油腻。 在干燥的春季,梨也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的功效,是应时的养生佳品。
踏青疏肝:顺应阳气上升,外出郊游,舒展身心。万物复苏,多出门听听自然之声,也听自己的内心之声。
这些传统不仅蕴含古人智慧,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惊蛰习俗融合了实用性与象征意义,既是农事生产的指南,也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
这些习俗,有的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有的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铭记那些古老而美好的传统,感受着生命的力量与生活的意义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明媚的春天也在大步朝我们奔来啦。
生命有一种状态,叫作“蛰”。《周易》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時机未到,不必焦慮,外静内涌,蓄勢待發,便是最好的等待。每一次蟄伏都是生命最好的苏醒。
“天雷滚滚我好怕怕,劈得我浑身掉渣渣。突破天劫我笑哈哈,逆天改命我吹喇叭。”希望大家都有哪吒逆天改命的勇气,去让自己重新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