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的直译名是“迦百农”,迦百农本是《圣经》里的地名,但是,“迦百农”(Capernaum)又有“乱和无规则”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也许正是影片所展现的。当随着剧情的展开,年幼的赞恩在他的生命中不断地遇到厄运,相信熟悉《圣经》的观众会不禁要问,这样的苦难尚在人间,上帝究竟在哪里?
当赞恩老练地游走在街头生活,竭尽全力地保护自己的妹妹和所谓的弟弟,最终发现他自己所有的努力,只不过是一次次无力的挣扎。当他放弃保护,想成全自己,去一个自由安全的国度时,竟然发现自己连身份都没有。像蝼蚁一般地存活,竭尽全力只能游走在温饱线,尊严安全那些都是奢侈品,只能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没人会在意他们想什么,连他们的父母也不能,因为他们光是生存都已用尽了全力。
赞恩恨过父母,恨父母生了他。我们做什么都需要证件,为什么做父母不需要证件呢?如果不能照顾好,没有能力做好,那便不要生下。可真的只是父母的过错吗?他的父母认为多生几个孩子就多几个希望,就多几分受尊敬的可能。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什么其它的希望呢?成年人的生活,尤其没有被社会认可的成年人的生活,太艰难了。 没有证件,医院不能进,没有体面的工作,什么都没有。就像虫子,社会的寄生虫。只能以宗教来安慰自己,“真主拿走一件东西,会赐给你一件东西”。但,真主,在哪里?
如果,只是几个家庭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是这个家庭的问题。如果,很多的家庭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制度的问题了。是这个社会,逼人变成这个样子的。
何以为家?一直记得初中道德法制课本的第一页说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前提是,家人能给你温暖和安全感。小家,是这样。大家,亦是如此。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连国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感,尊重都给不了,那便不再有资格被称之为家。只是一个让人想逃离的地方。
他的父母做错的地方,一是没有能力与孩子沟通交流,二是认为孩子是他们未来的希望。孩子从来只是孩子,不是我们希望的延续,并不能有其它目的。就像杜威提出来的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除生长以外没有其他目的。认为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生长的过程,与植物生长一样,不是为了一定目的而生长。孩子的目的只是成长,在成长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成就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与父母的期盼就开始分离了,他便只属于他自己了。父母能做的,便是尽可能多地给他各种可能性,给他更多安全感,让他敢于去尝试敢于去遇见敢于去选择,从而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乐于从事一生的事业。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愿每个孩子的家,都可以给他们提供安全感,都可以给他们展翅高飞的力量,也愿每一个勇敢善良的孩子都被世界温柔相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