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种人称,对人的关切要到位,不能当做一个对象来叙述。
他人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一部分,否则不能感受不能体验,就是皮相的 。
揣摩心理,是隔着一层的,得在心的层面,才是一体的。
有的名作距离生活很远,作家是如何把握的呢?还是意象,还是体验。
比如洛丽塔,纳博科夫是个恋童癖?显然不是,他是这么把握的。
他最厌恶佛洛依德。哈。
当然这是两码事,他厌恶的其实是心理解读文学。
无论是对应生活,还是各种解读,都是一种摧毁,所到之处文学是寸草不生。
大家要有这种自觉意识。
社会中陷得太深,当今人人都是科学 眼光,原初的审美眼光要找回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