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没有读书,一页都没有。以至于开学要交的征文一片荒芜,只好拿之前的存货凑数。隔上几天发朋友圈,都是在淼的督促下,有时甚至是她代劳:选图,排版,配文案,点击发送,再查看评论回复。而我,则是在柴米油盐的细碎里,竭力突围。
如果说这段日子里,一日三餐也算是生活的诗行,那我一定是在用心琢磨、反复练习平仄里的合辙押韵——
蒸鸡蛋,盐适量,加料酒、胡椒粉去腥,加五十度左右的热水,打散后用细网滤去浮沫,油用娘进九之后熬制的猪油,化好挂在碗底碗壁,撒上小葱葱花配色,盖上保鲜膜,蒸蛋器订好十五分钟,出锅色香味俱佳。
清水拌汤一人份,葱蒜用猪油爆香,加盐加水小火煮着。等水开时,开始拌面疙瘩,面粉只有一小勺,水自然是不能用倒的,而是一点点洒,一点点拌,让所有的面粉粘上水,却又和其他“伙伴们”自然相处:合得来的,就联系密切一些;离得远的,彼此牵挂着,反正水开之后,大小不论,都一齐入了锅,待跌宕起伏之后,成了裹腹之餐。
闲点儿淡点儿,稀点儿稠点儿,是烟火里的家常,也是这段时间我的日常打卡。从去年腊月初十婆婆住院起,一直到现在,几乎每天如是。
阳过之后,脑子常常短路。一顿家常火锅从准备到开吃,花了两三个小时,吃饱了才想起来牛肉卷还在冰箱里;想着要去把肉取出来解冻,可打开冰箱门怎么也想不起来要干啥,只好又关上;明明算好了八个凉菜的,端上桌子只有七个,吃饭人多时,就让淼提前把菜单写好贴在眼前……幸好,这段时间,只把一日三餐,做生活的全部,在蒸煮煎炸的琢琢磨磨中慢慢修复。
鸡蛋的金黄,韭菜的翠绿,用洋芋粉包成饺子,等它在蒸汽缭绕里变得晶莹透亮,蘸汁轻咬一口,眉眼、味蕾间都满是春意;清蒸鲈鱼需要在造型上下点功夫,蒸鱼豉油吃不惯就自己熬点葱姜汁,适合味口就行;剁椒鱼头倒不一定要用蒸的,啤酒焖煮一样入味;红薯要嫌炸丸子费事的话,可以去皮切片,裹上面糊炸,是我小时候最爱——和面糊不用清水用啤酒,吃起来更酥脆一些;啤酒之于烹煮,有太多的用途,比如大嫂从宜都带回来的大鹅,加两罐啤酒,入高压锅,不仅缩短炖煮的时间,还能锁住肉质的鲜香,简直是美味;鸡蛋饺子,粉蒸肉仍旧是娘做的最好;鸡汤就加点儿鲜竹笋,放点枸杞,给汤多点儿余地;超市买的小酥肉用空气炸锅一加热,味道也蛮不错的……奔波劳碌于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腰酸背疼自然是难免的,可看着摆满桌的饭菜,只剩空盘空碗,那种累并快乐,和上课看到孩子们齐齐扬起的小脸,闪着光亮的眼神,同样让人愉悦、踏实。
这段日子,没有读书,也没空写字,可生活,却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从未敷衍。
水晶饺子
【后记】
最近很忙,本来是没时间写字的。但实在惶恐——一千来字的小文,写写删删,仍旧语不成调。想把这一切归咎于口罩原因,归咎于中年危机,然而,看时光流逝,我该如何对我的日子说:“我住在你那里,却未曾抚摸你,我周游了你的疆域,却未曾见过你。”提笔千钧有万难,落笔稚拙成片段。
为后记,也做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