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还要从2016年起,那一场围棋开始,我们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看到了AI的成功,无论是更高效的工作效率、更低廉的生产成本、还是更贴心的客户服务,比如你看到的这些:



AI的革命在经过了几十年的两次“寒冬”之后,看上去是要真的成功了。
但是……我们应该遇到了很美好的(或者很不好的)幸存者偏差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看看那些背影下的那些AI
我们不一定复制得了别人的成功,但一定可以试着避免别人的失败
从IDC 2019年做过的一份调查来看,大约有50%的AI尝试(项目)从来没有走向真正的生产环境,当然也就意味着AI没有帮助甚至没有机会帮助企业实现大家期望的价值。从学习和借鉴的价值来看,显然仔细地观察和归纳那些失败的AI对我们更有意义。
无论是个人的经历还是与业内好友的交互,我都发现这一些失败的AI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负责人对于AI有着不同程度的“幻想”,也就是客观上形成了判断上的“幻象”,导致实践还没开始,就注定了这些AI的失败,just a matter of time. 接下来,我们从这些“幻象”展开,尝试拨开云雾,寻找到成功的路径。
-----------------------------------------------------------------------------------------------------------------------------------
幻象一:AI是个魔盒,算法(论文)会解决所有问题!

解释:很多的企业对于AI的第一个触点都来自于Alpha Go或者GPT-3带来的好像要颠覆人类的壮举,企业的负责人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AI,神奇的AI。人有多大胆,算法就有多大产。
核心问题:数据,数据,数据!
解释:绝大多数失败的AI尝试都是因为数据的问题,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最基础和根本的问题,解释这个问题其实可以非常简单:Garbage in, Garbage out
如果我们把AI的系统描述成一个控制系统(或者说AI本来也就是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我们的输入是数据,那么如果数据出了问题,理所当然我们得不到好的结果。

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把问题前移到数据问题是什么问题呢?我们来做个总结:
(1)大数据 vs. 数据大:我们现在的AI尤其是大家吹捧的深度学习,都是以大数据作为训练的原材料,可是往往企业的IT负责人会认为大数据 = Hadoop,有了Hadoop就是有了大数据,可悲的是我们看到的在Hadoop上面的并不是大数据,而只是一堆又一堆的“数据” - 数据大而已。
(2)数据孤岛本质是组织孤岛: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数据大”时,很有可能我们面对的是很多的数据孤岛,所以我们要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然而,数据孤岛实质上是组织问题,数据的不连通、不通顺是因为组织之间的沟通问题,而非技术能力或技术手段可以覆盖的。
(3)没有人知道一个企业到底有多少数据: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在一家大规模的银行组织中,可能存在着成千上万的数据库,而这个组织从普通的IT员工到CIO、CEO,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得清楚这家公司到底有多少数据库,更不要说一个数据库中有多少数据表了。这样的现象是源于企业组织的发展并未与数据的发展同步,导致当AI应用的时候,出现了“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窘境。
关键词 数据
建议:做AI的规划,尤其是可行性调研时,首先去想我们的数据好了吗?真的好了吗?是否至少有一个人知道我们的数据在哪里?如果没有,先不要着急用AI革新自己,去解决数据的问题。
-----------------------------------------------------------------------------------------------------------------------------------
幻象二:AI项目 == IT项目
解释:从掀起AI热潮的Google开始,互联网公司引领了在AI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与此同时,传统IT服务企业也在纷纷转型,希望给自己插上AI的翅膀。而无论互联网还是IT服务企业,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周期里,我们都会给他一个正确但又不很精准的名字:IT,那么我们可以理解的就是多数企业在实践AI的起点,最便捷的方法是类比于传统IT项目,让自己能够与这位“智能”朋友熟络起来。
核心问题:管理方法
解释:问题在于,AI虽然归属在IT技术内,但与传统IT实践相比,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不正确地理解这个区别,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会是一个又一个“人工智障”。
我们试着把重要的区别归纳成以下几点:
(1)不确定性:无论何种AI应用,我们都会发现一个学科的重复出现:概率,比如在一张图片中,人脸识别的算法告诉我们这个人是Tim Cook(其实模型给出的结果会是P(Tim Cook) = 0.98)。我们都知道概率是用来评估不确定性的,而AI内核的概率属性,必然也会带来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与我们之前IT项目的显式编程方法(或者说规则化)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期望和AI给出的结果有那么大的差距,部分的原因不是AI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期望设定偏离了AI的能力半径。

(2)试验性质:我们把AI想象成一个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大家一定听说过一句话:伸手摸一次烧开的茶壶才会知道什么叫烫。一样的,AI形成的过程需要的是反复探索、试验、验证、再优化,循环往复多遍,寻找到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这又与传统IT项目启动即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的特点不同,如果用IT项目的方式管理AI项目,要么算法半路夭折,无法继续;要么一再妥协,输出并非最优的结果。

(3)持续优化:谈到AI,必然涉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两个词重要的都是后面的两个字:学习。上面谈到AI的成长,学习的机制就是保障AI能够成长,且按照我们期望的思路自己成长。但成长的过程不时还是需要老师指导,也就是说我们在把第一个AI的模型推送到生产环境中去,只是他成长的开始,我们还要时不时去升级更新这些模型,让它在真实环境中能够持续学习,持续优化,才会是AI更长久的价值。那么在价值输出的形式上,AI就是一种渐进式的而与传统的IT一次性的价值输出有显著的区别了。

从上面的三个区别来看,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来对待新的AI实践,几个关键的管理考量:
(1)敏捷&试验的管理方法
(2)正确全面的量化指标体系

关键词: 从小开始 | 考核指标
建议:从一个小的试验开始,也许是4-6周的时间(通常6周会更好一些)去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敏捷项目管理方法,同时对AI的考核覆盖技术、业务、体验、价值四个维度。
-----------------------------------------------------------------------------------------------------------------------------------
幻象三:AI是威胁,是挑战;AI意味着失业
解释:这个认知往往出现在普通员工,也就是真正要与AI朝夕相伴的人身上,大家认为AI是来抢我的饭碗,逼着我下岗;而这种意识的来源总是从管理层渗透下来:老板拨着算盘,AI能够帮我省几个人,省多少钱,还能不能再省一些?好像AI成了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有一个利器!

核心问题:AI的能力边界认识和企业管理的理解角度
解释:有这种风向,媒体应该要负一半的责任,从Alpha Go赢了棋开始,就不断有媒体把各种类人甚至超人的AI写进文章,搬上台面,带动了AI盲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对AI尚无很深刻理解的企业一种“AI威胁论”,还没接触就无比抵触甚至抗拒。
回到现实,现在AI我们可以定义它还是专业型、场景星AI,或者可以叫它专用AI,远远没有达到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水平。专用的AI只能用来解决一些专用行业的专用问题,更多的是辅助人类完整那一些重复性强有时甚至不太人性的工作,比如拧螺丝、查缺陷、验报告等等。如果我们已这样的AI能力范畴和应用场景来评价AI,把它叫做Augmented Intelligence增强智能会更合适一些,是真正赋能人类、优化生活、提升效率的辅助工具,而非剥夺工作机会、大演造反派的可恶嘴脸了。

关键词:增强智能 | 赋能员工
建议:找一些快速试验的项目,寻找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优化点,让他们工作变得更高效,达到“没有AI我不能工作”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