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和便捷,人们的深度学习能力大大损耗。生活中不难发现: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依旧直面核心困难,努力地进行深度钻研,生产内容。
大多数人始终在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如果我们想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那就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逆流而上,成为稀缺人才,否则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学习金字塔: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1、深度学习就是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
简单来说,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联想到了费曼学习法。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2、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3、深度学习的方法: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经典的一手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三是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
比如《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老师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约要花2小时进行复盘反思,还要求自己的员工也这样做。他在书中花大量笔墨阐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处,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4、深度学习的好处
(1)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2)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3)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能否获取深度学习的能力,只能靠你自己行动,没有人能够代替。行动起来吧,通过深度学习,不断地开阔新视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金句:《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素材1: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做了个梦,梦到一条首尾相咬的蛇,这条蛇成了他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线索。
素材2:爱因斯坦是在去专利局上班的路上,看到伯尔尼钟楼时突然冒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公交车以光速移动,那么从车上看,钟楼的指针会不会是静止的呢?”这个假设使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狭义相对论走入人们的视野。
网友评论